影像,比文字真實。 快門捕捉漁工的一瞬, 是日常也可能是無常, 是過去現在也是未來? 《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出版後, 作者李阿明從顧船ㄟ爸爸桑多了作家身份 生活增添了鏡頭外、照片後的風浪, 老人不改其志,繼續佇港紀實, 加入兒子李靖農共筆, 互嗆互嘲既往人生。
《開外掛: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生活——@高屏》 為台灣第一本以中文撰寫,聚焦高屏地區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的雜誌。藉由了解此地區新住民和移工的工作、生活與休閒型態,也了解高屏地區的發展歷史。 在這場對談裡,《開外掛》創刊號的主編思妮和田調員芫品將談一談自己和不同文化交往的過程。思妮曾經長期在德國生活,有著作為「他者」的經驗,回到台灣之後經歷了身分和視角的翻轉。芫品為了製作這本雜誌,一開始進入田野時也遭遇許多困難和猶豫。我們將從這些經驗出發,聊聊那些我們固定不變的視角、賴以維生的舒適如何形成與他者交流的一堵堵牆,以及牆上是怎麼長出門來。
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指出,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戒菸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就是說「動起來」便是最有效的控制方式之一。
處在基督宗教昌盛與醫學發達的年代,對原住民族來說,傳統信仰始終是被需要的。「我想知道我爸說什麼?」、「能不能替我問問她過得好不好?」想要知道往生者的心願,只能透過巫醫的占卜與儀式來得到解答。
由一群鄉親發起的「蚵寮漁村小搖滾」,睽違七年,2022強勢回歸,期間的漁村日常是什麼模樣,何以召喚出這麼大能量?青年返鄉跟轉型正義怎麼交叉?關於蚵寮的一位白色恐怖受難前輩及家族,請搭上系列文的漁船,一起晃到高雄梓官蚵子寮。
由一群鄉親發起的「蚵寮漁村小搖滾」,睽違七年,2022強勢回歸,期間的漁村日常是什麼模樣,何以召喚出這麼大能量?地方創生怎麼走?這篇帶來蚵寮居民與獨立樂團的故事,請搭上系列文的漁船,一起晃到高雄梓官蚵子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