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曾國鈞
過往鹽埕的夜如白天般精彩,即便熱鬧不在,鹽埕的夜晚仍不寂寞,而是越夜越美麗。不只成人更是埕人限定!一同遁入這座城市的夜與神秘,一起邊走邊喝在微醺中看見鹽埕迷人的夜。
在酒吧文化出現在鹽埕之前,日治時期的鹽埕以酒家、茶室、咖啡廳居多,直到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原在青島、上海租界區的居民在遷台之初,以乘船渡海來台為主,因此大多集於高雄港與基隆港上岸,見識過美軍帶來的酒吧文化、加上過往在家鄉的經驗,在鄰近高雄港的七賢三路嗅到商機便紛紛聚集於此設立酒吧。而美軍自一九五O年開始基於政治軍事、經濟合作等關係,來台協助防禦,協防期間來台休憩的美軍更為當地帶來可觀的收入,並在越戰時期(1966-1974)達到巔峰,在美金與台幣匯率1:50的當時,為鹽埕創下全高雄最高的稅收。
在『美金淹腳目』的當時,酒吧一間間綿延不絕的開設,整條七賢路上酒吧密度之高可說『走兩三步就一間』的地步。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七賢三路上領有牌照的正規酒吧共計三十三間、吧女數共計一千O一十七位,數量居全台之冠,彼時夜晚的七賢三路恍若白天般熱鬧喧囂,自港口上岸的的美國大兵們大筆揮霍著美金、摟著心愛的吧女,在酒吧街上日夜揮霍著。然好景不常,隨著越戰結束(1973)、中美斷交(1979)七O年代初期許多酒吧因無法負荷日漸衰落的生意紛紛關上大門,倖存的酒吧則改以喝酒聊天的『啤酒屋』或『Talking Bar』,繼續經營,直到七O年代後高雄港業南移等種種原因,『酒吧街』才漸漸消逝在七賢三路上。
在酒吧街逐漸消逝之際,新的酒吧聚落以另一種樣貌在五福四路上逐漸形成,沒有過往請吧女喝酒的消費模式,在店內可自由的與女店員聊天,美味的異國飲食與調酒,平價近人的價格逐漸吸引國內外的旅客前來消費,多年後酒吧街的消逝與轉變,在今日看來或許風光不再,但它就如同一瓶美酒般其醇美的餘韻仍在鹽埕的某處持續飄香、影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