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那些年的鐵工廠

[旗津]那些年的鐵工廠
撰稿:林瑋宸
 
那熟悉的鏗鏘聲越發清晰,伴隨著記憶中敲打金屬的聲響,王伯伯道起了過往海軍第四造船廠裡頭,鐵工廠的模樣。
 
海四廠包含引擎工廠、電子工廠、鍋爐工廠、砲械廠以及鐵工廠等十五六個工廠,其中鐵工廠陪伴王伯伯度過了大半人生。從王伯伯小時候談起,他的父親是海四廠的主任,所以王伯伯在還是孩童時就對鐵工廠有印象了,那時的鐵工廠都需要依靠人工的勞力,以人力用小槌、中槌、大槌敲打鐵板塑形成模具。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進步,鐵工廠內才開始出現捲板機、整形機等自動化的機械,這些技術的突破和進步,尤其從民國六十五年以後就一直演進,直至現今的電腦切割機。
 
民國八十七年時,王伯伯擔任鐵工廠的工程員,在他的帶領之下,鐵工廠不同於我們對一般工廠的印象,凌亂、灰塵是看不見的,王工程員提及當年在工廠內最注重的,除了安全之外,就是對環境與修造艦艇的細膩規劃。他著手整頓環境整潔,並對同仁說:「你們可以放心的投入工作,我會給你們一個優良的工作環境!」
 
對鐵工廠環境的改善首先是不能有蚊子、地板不能有灰塵以及垃圾。在工廠中,他嚴格禁止隨意丟菸蒂在地上,但他用的方式卻不是強迫員工服從,而是「軟攻」。當勸導後仍有人照丟不誤,王工程員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等在那些抽菸的人後面,等著他們一丟,就去撿起來,還遞上一瓶養樂多,對員工說:「辛苦啦,喝一杯養樂多。」王工程員的領導方式帶著智慧,也帶著體貼的心,自然而然的,大家也就降低了亂丟菸蒂的次數。
 
除了設置規範之外,王工程員也從自身做起,成為工廠內所有人的榜樣。王工程員十分要求環境整潔,他卻不讓同仁們利用上班時間分神進行打掃的工作,深怕同仁們一心二用,耽誤了工作的進度,因此他總是會另外邀請友軍支援,維持環境整潔。為了減少工廠的蚊子,王工程員利用假日休息的時間到鐵工廠清除水溝的淤泥;為了使鐵工廠內有一塵不染的環境,王工程員每天早上七點到工廠,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廁所,每天晚上十點大家下班後再親自掃一次廁所。踏在鐵工廠的地上不會有飛揚的塵土,放眼望去不是沉寂的灰,如此乾淨明亮的空間,是王工程員與友軍每天整頓打掃的成果,一週八罐清潔液,他們要親手擦拭鐵工廠內從第一片到最後一片的玻璃、窗戶。若同仁一起來幫忙時,王工程員也總不忘請大家一起吃頓飯,或奉上啤酒、香菸、檳榔、花生米等,慰勞辛勤工作的每個人。
 
王工程員規劃的良好工作環境,除了鐵工廠內的整潔,還有將鐵工廠公園化。他自掏腰包在鐵工廠周圍種下百餘盆栽,在他細心照料下的盆栽,甚至在部裡舉行重要典禮時,還會特地被運送到台北的典禮會場擺設。對王工程員而言,一個好的工廠是讓同仁能夠在當中安心工作,好的工作環境不只使效率提高,安全更是一併的被加強了。
 
王工程員對同仁的用心不僅如此,他深知他所照顧的不只是數百名員工,而是每位同仁背後的幾百個家庭。當他知道哪位同仁的有家中有喪事,必定會照顧這個家庭,使其能夠好好辦理喪事。這源自於王伯伯自身的經驗,因為家中曾面臨無法好好辦喪事的困境,因此也格外體恤每位同仁的家庭。
 
王工程員帶領的鐵工廠為台灣六個海軍的鐵工廠中規模最大的,擁有七個籃球場這麼大的空間,然而對人的用心良苦卻一點也不因人多而減少,反倒有其獨樹一格的管理方式。一塵不染、一隻蚊子都沒有以及公園化,這樣優良的環境曾被政府評選為全國第一名,考核時,司令說:「唉呦,這個廠怎麼和其他廠都不一樣?」都是因為王工程員將所有的時間,甚至是薪水都投入鐵工廠的維護、進步。對環境的重視也使得鐵工廠的主要目標,建造、修理艦艇能更有效率。
 
王工程員的生命故事也是鐵工廠環境的歷史變遷,從不特別重視環境乾淨的模樣轉變至公園化的工廠,這之中是王工程員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投入。後來的領導者並未將王工程員的理念繼承並延續下去,鐵工廠在王工程員帶領之下的美好榮景,隨著他退休之後只能長存於所有人的記憶中。但王工程員將對環境整潔的理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在王工程員的家中,擺設整齊、屋內各角落也是相當乾淨。
 
在推行精實方案後,鐵工廠的人力逐漸減小,鏗鏘聲也慢慢消失在耳邊,而王伯伯帶領的鐵工廠則化作文章、照片、勳章被保存在他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