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下半年有沒有一個月的空檔?你可以去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自主研究嗎?最.好.立.刻.馬.上.出.發」這句話開啟了四個台灣藝術家到東南亞駐地研究之旅。之前藝術家駐村多半聚焦在歐美地區,看似很近其實很遠的東南亞,直到近年才登上國際藝術舞台的視線範圍內。我們作為異地的「他者」,和在我們故鄉中的「他者」—東南亞移工、新住民、留學生、觀光客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藝術家駐地研究聽起來fancy,但其實就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搞懂怎麼吃、怎麼睡、怎麼行動、怎麼得到資訊、怎麼交朋友、怎麼迷路……這樣非常日常的事情。
村上春樹在《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一書中描述:不過在塱勃拉邦,我們自己想看什麼,要自己去發現,必須以自己的眼睛,花時間去觀察才行。而且必須隨時勤快地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因為那裡並不式我們可以適用現成基準和知識,以大量生產的作業流程處理情報的地方。我們對於各種事物必須去除成見地去觀察、主動去想像(有時妄想)、去衡量對照前後、作出取捨。
從觀察異地與故鄉不同的視覺慣性、運行邏輯,找到我們相同又相異的部分,從語言mei(麵)、lumpia(潤餅)、hộ chiếu(護照),到民粹主義崛起、氣候變遷脆弱國家,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相連的。2019年四位藝術家分別到馬尼拉、日惹、胡志明市和清邁進行三周到一個月的創作研究,藉此機會和高雄的觀眾分享他們的發現和後續的計畫。
分享者簡介:
温思妮
德國柏林戲劇學院當代偶戲表演碩士,2015年回到高雄成立洄遊式創作集。2018年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畫(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駐村藝術家、2019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協作者。近期她關注都市發展與人的關係,對於地方的記憶、想像與認同,結合各種形式如:物件劇場、行為藝術、裝置、遊戲,在非劇場空間或社區中演出。
陳曉瑩
德國哈勒藝術學院紙上素描與版畫科系碩士及大師班文憑,書本藝術科系碩士主要學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複合媒材組碩士畢業。旅德期間關注於以紙上素描,藝術家的書、版畫來去處理心理感知與記憶的斷裂跟不確定狀態及用記錄與書寫的方式去梳理人對於「記憶」的情緒表述與探索「故事」被表述時背後隱藏的心理動機與形成結構。
林亞彤
目前定居在高雄跨域藝術創作者。2017加入鹽埔社區發展計畫,帶著媽媽們接觸當代戲劇、肢體工作坊;帶偏鄉孩子走出教室框架以土地為名做了一系列的遊戲。近年參與的製作:老男孩劇團《明天就要回家了》導演助理;臺南人劇團《海江湧-咱的日子》演員。近年創作跨域作品:【穿越魔幻舊左營】《以里,予聲。—草本人》擔任創作者、舞者與聲音演員及必需品劇團《一個金黃色午後的邀請函:茶會、點心、三顆方糖。》創作者與表演者。
李承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早期和朋友合作「復興漢工作室」,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2013年開始工作在臺南,創作媒材不限定,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關注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近年展經歷如「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計畫藍圖」(2014)、「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旅行車、月球」(2015)曾獲2017 台北美術獎入選獎、2014高雄美術獎優選獎。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洄遊式創作集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
(本活動由洄遊式創作集贊助,入場無須另外付報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