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受難者的身影被看見,是轉型社會必須學習的對話與反省。
在戰後漫長的戒嚴史中,誰會成為「政治犯」,其實有著複雜而多樣的軌跡。
早年一種說法是:政治犯大多是冤假錯。也有一種說法是:五零年代左翼或共黨案件較多,六零年代台獨案件較多。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隨著對於那段歷史的認識越來越多,我們也發現政治犯真的不是「一個樣」。
這次分享中,我們將從新書《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的其中三章聊起,他們有的是在「二二八」後投入地下組織,有的是在兵營中愁苦的思鄉老兵,也有的偶然被國家指認為「前線」的島嶼漁民。這些面孔,並未窮盡政治牢獄中的眾生相,卻幫我們打開了認識政治暴力下「異質性」的一扇窗口。
《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書籍簡介
一個民主政體如何針對先前威權政體對人權的侵犯行為,從事真相調查、賠償或追究,是成就轉型正義的重要政治工程。
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與政策的規劃,在避免「太多的記憶或太多的遺忘之間」找到平衡點,以達致政治和解、確保惡行「永遠不再」(never again)的目標,更是一個民主轉型社會持續關注的課題。
本書包含黨國體制下的法律體系、社會控制、軍事審判、刑罰執行空間的演變、白色恐怖史蹟點、臺灣省工委會、「外省」軍人的白色恐怖、原住民族案件、馬祖的白色恐怖、臺灣獨立運動、民主化運動等主題。
《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新書分享講座:
▊ 時間|2023/10/16(一)19:30-21:00
▊ 地點|三餘書店 3樓
▊ 講者|林傳凱
▊ 費用|免費,歡迎現場購書支持獨立書店。
➤ 報名請填寫下方報名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