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這裡就有玫瑰,在這邊耕耘吧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這裡就有玫瑰,在這邊耕耘吧

文:戴綺儀(三餘文化)

  

「如果__,我就能幸福了吧」有時候我們這樣想著,或許也被鼓勵「離開這裡見見世面」,而後在不斷出走的過程,體會到其實幸福從來不在他方。

  

2019年日本紀錄片《乾杯!戀上日本酒的女子》其中一位主角,從東京新聞業離職,返鄉繼承釀酒場。日本酒廠長年嚴禁女性出入,今田美穗冒著打破傳統的風險,研發新品種,「要思考什麼是只能在當地體驗的滋味,就會認為,選用當地種出的米是最好的選擇」。不斷實驗、研究、滾動式修正,她完成純米吟釀酒「富久長」。2020年BBC百位女性榜有一位日本人入圍,正是釀酒師今田美穗。

  

這幾年台灣也不少青壯年返鄉、投入農業的故事,鬆動「農業不是好選項」的刻板印象,有人透過設計和行銷活化農產銷售,有人設立觀光農場,有人投入農業技術更新。《鄉下創業學》作者游智維觀察27個日本、台灣的地方商業案例,發現「越是大客戶,越愛聽故事」,看看地方居民如何自動成為最強導覽員。國內的深度文化旅行,比走馬看花的國外踩點值得更高價格,形成消費者滿意、企業形象加分、地方實質受惠的良性循環。

  

臺東從2012年「產地餐桌計畫」到「臺東慢食節」,聯合在地店家推出台東限定的「地食」料理,依據季節推書花果、米糧、海鮮、酒釀、採集等主題。「慢」反映了台東的文化,也創造了在地相對於都會區的特色。日本上勝町,一個靠補助金生活的高齡村落,一位青年居民發現懷石料理使用家鄉隨處可見的漂亮樹子,於是建立起永續發展的供給網絡,此後,長輩們每天線上搶單、採葉子、經營社群,阿嬤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想要做到一百歲!」

  

為因應高齡化、都市化帶來的侵蝕,日本在2014年喊出「地方創生」:用創意在地方創造生活。70年代,歐美女同志生態女性主義者掀起歸農風潮(Land dyke movement),用勞動,在土地實踐生態與性別和平,《泥地漬虹》作者陳怡如便是宜蘭家庭農場的一員。在農村的實驗空間「松園小屋」,她們販售小農商品,辦講座、讀書會、電影放映等,就在這裡以身心勞動,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

  

同樣移居宜蘭的李盈瑩,在《與地共生、給雞唱歌》紀錄了她在鄉村的寧靜革命,在玉米森林裡寫給雞的情詩,用稻穗收割後的粗糠來整地,然後蓋屋子。返農之人看見物質的流轉:動植物的誕生、陽光、空氣、水、廚餘、土,無盡的循環。在循環之中尋得一種更熱切而清醒的生活態樣。

  

Here is the rose, dance here.

引用獨立媒體《報導者》總編李雪莉對這句話的詮釋:這裡就有玫瑰了,不用去想像你的玫瑰在遠處,就在這邊跳舞吧,在這邊耕耘吧。動盪的2020之後,就讓我們以「__不在他方」共勉之。

  


本期主題「創生」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共學,創造未知(請點我)

《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的九個創生觀點》

《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請先讓人們渴望大海(請點我)

《大雄誌3:擱淺高雄》

《地味手帖》

《本地The Place 05: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