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近日閱讀《創造展覽》,相見恨晚。這本書由博物館背景的團隊撰寫,但不只博物館與展覽團隊適用,書寫的抽象高度跳脫業別,語言簡要直白,沒有太多論述與理論引用,所以不用具有特殊背景,一般有職場工作經驗的上班族,一讀就有感。
「創造展覽」其實是在分享如何「創造體驗」。當代的博物館,策展不是由上而下的權威教學,要和不同領域的人緊密合作,和觀眾合作(實際參與體驗)一起完成的一趟旅程。這不也和研發製造產品、拍攝一部精美的電影,甚至主管帶領工作團隊、爸媽經營一個教育環境教養小孩,一樣道理?是現代商業模式,也是當代生活。
《人類大命運》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提醒我們,智人這種脆弱的動物,可以稱霸地球的主因,是因為可以大規模的協作。大規模協作,靠的是故事力去凝聚大眾。小到個人、品牌創業行銷,大到一個社區、地方、國家,實踐創意、解決公共問題的方法差不多,看參與者如何共學,組織者如何運作。在AI的時代,這更為重要。因為人的(工作)價值被重新定義、自我賦予。
2020疫情席捲世界,讓台灣人、世界重新定義台灣。危機確實是轉機,原本出國的能量,現在轉為國旅。一個地方、社區、旅遊品牌,值得花時間體驗、閱讀,台灣已有一定的基礎。甚至有些案例、品牌已經走出島內。
《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作者洪震宇,結合過往商業經驗,協助台灣一些社區發展體驗型的經濟。將地方「風土」轉化為「經濟」,他認為,過程中有三個轉化要素:旅人的思維、編劇的洞察、導演的實踐。要同時用這三種觀點、生命經驗,去共同思考,激盪設計緊密結合生活、生態、生產模式的經濟模式。
這和《創造展覽》裡提到的工作方式雷同,同時站在機構行政管理、策展專案管理、教育推廣設計、展覽設計、消費者體驗不同觀點,去協作一個展覽。協作必有衝突,不要害怕衝突。怎麼充分讓意見表達、怎麼收斂聚焦問題、怎麼推進、怎麼落實執行,這兩本書中都有累積多年的經驗細節分享。
2020介紹了一些自學力的方法相關書籍。2021迎接全新的挑戰與未知,用協作共學的方式,相互扶持前行。
職場推薦書單:
《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的九個創生觀點》
《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本期主題「創生」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
《與地共生、給雞唱歌》
《泥地漬虹:女同志X務農X成家》
《大雄誌3:擱淺高雄》
《地味手帖》
《本地The Place 05: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