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穿戴書頁的翅膀,飛行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穿戴書頁的翅膀,飛行
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今年是高雄從打狗改名的一百週年。也是岡山從阿公店等微地名改名百年。百年前的岡山,日本人在此設下空軍基地,岡山與飛行密不可分。空軍官校在此,至今岡山天空常有教練機飛行。白先勇小說《一把青》的電視劇,眷舍場景就在空軍的醒村拍攝(已指定古蹟與修復)。
  
教科書上都說飛機是萊特兄弟發明的。其實同時期,有很多人抱有同樣的想法在努力。特別是美國的蘭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擁有國家給予的經費與人才絕對優勢,但最後為什麼反而是修理腳踏車的匠師萊特兄弟先成功?
  
《飛翔之夢:萊特兄弟新傳》一書作者考究所有手稿、信件等檔案資料,寫下萊特兄弟的成長與嘗試飛行的過程。這問題,或許可以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研發的過程,資源少,挫折多,差點沒命。經常遭受親友的冷嘲熱諷。但他們也遇到不少熱心人士的協助。後人經常把萊特兄弟與蘭利教授做對比,擁有龐大頂尖資源的蘭利為何失敗,土法煉鋼,沒有資源的萊特兄弟為何成功。《飛翔之夢》書中呈現萊特兄弟的成長教養,與遇事的態度及思維方式。
  
歐巴馬還在任時,去夏威夷度假,行李中帶著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飛翔之夢:萊特兄弟新傳》。看這本書像是一趟飛行,回到那個充滿無限可能、不畏挫折的時空,感受與見證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背後的人文精神。閱讀,本身更像是飛行。翻開書頁,遠離當下的日常,立刻進入某一個時空裡,去看見世界、人類、歷史,看見自己。書本,是一張CP值很高的機票。
  
對了,萊特兄弟的家中不富裕,但「閱讀」是家中每個人重要的活動與習慣。萊特兄弟讓人類可以飛起來,支撐這些設計製造想法的知識與視野,與保持閱讀的習慣,息息相關。節錄一段書中描述:
  
「其餘大部分的書都得意地陳列在起居室一個玻璃門的高大書櫥上,可以看到狄更斯、華盛頓.歐文、霍桑、馬克.吐溫、一整套蘇格蘭小說家華特.史考特爵士的作品、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英豪列傳》、彌爾頓的《失樂園》、鮑斯威爾《約翰生傳》、吉本的《羅馬帝國興亡史》,和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的書。架上有自然史、美國史、六冊法國史、旅遊、《拼字指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有兩套百科全書。
  
家裡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讀書。凱瑟琳偏好史考特爵士的小說;歐維則愛霍桑的《七角樓》,至於威爾伯則幾乎什麼都讀,尤其在他足不出戶的那段日子,不過他特別喜愛歷史。」
  

  

好書推薦:
《超速學習》
安靜是種超能力》
《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安靜是種超能力》,推薦給職場中的你,尤其是身處很多人的大公司的你。這是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書,作者張瀞仁(Jill),就跟多數台灣人的成長歷程一樣,沒什麼機會探究自己的個性,以為職場上應該就是能言善道的表現會比較吃香,但要做到卻有困難,個性比較安靜的人會吃虧。

直到後來確認自己是內向者之後,且在美國這樣人人慣於表現自我的國度,從事運動行銷工作,衝擊更大。但她反向思考,不要去模仿別人成為一個能言善道的人,而是怎麼發揮內向者的優勢,成為讓客戶與老闆都能信任且安心交付的夥伴。工作成績亮眼,未必是要變成滔滔不絕,或是口才話術很好的人。即便她在專業領域已有成就,至今要公開演講,仍會緊張,仍要提早到熟悉環境,特別是廁所在哪,可以一個人躲起來的地方。

  

是不是內向者,很難定義。不過相信許多台灣的職場工作者看此書應該很有感。因為台灣過往的體制教育,大多要學生服從,所以多數人在公開場合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太習慣表達,甚至行銷自我。但工作上的表現,未必只有外顯的表現方式。書中用很多實際經驗與案例,鼓勵內向者如何發揮自己專長,建立自信。

   

但不管內向外向,在高速變動的時代,如何不被時代的離心力甩開,是一個共通的課題。《超速學習》提供了一種成為學霸的可能路徑。連《原子習慣》的作者都恨不得這本書要早點出,就可以更早掌握學習心法。作者Scott H. Young原來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學習的故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完成三項學習挑戰:

   

挑戰1:一年內學完麻省理工學院資訊科學四年的課,共計33門線上課程,並通過所有期末考試。

挑戰2:一年內從零開始,學會使用四種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韓語。

挑戰3:一個月學會專業素描肖像畫技巧。

   

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目標,他認為只要遵循某種方式,並反覆練習,不是天才,一般人也可以達到。要挑戰看看嗎?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但可能也有人會說,這麼辛苦做什麼?接下來人工智慧(AI)的深度學習,會比人類學得更快更廣更深。這樣說,對也不對。在單純的計算,大量數據資料裡面歸納找邏輯,圖像辨識這類領域,的確AI做得比人類好太多,也會取代許多原本用人力執行的工作。那人類會被AI取代?什麼工作會被 AI取代?這是現在許多人心裡的疑惑。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先對AI有基本認識,什麼是機器學習?什麼是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且這是台灣學者陳昇瑋寫的,不是外國翻譯書。陳昇瑋是資訊科學家與人工智慧專家,走出研究象牙塔,幫助台灣許多產業診斷,以及導入人工智慧,應用於製造業與金融業(書中有舉實際案例經驗)。

   

這本書,除了管理階層必讀以外,一般吃人頭路的員工也適合讀。 AI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確實也會取代部分人類的工作。但人類歷史上每個科技重大改變,生產模式大躍進時,必然有些人失業,但也會因此開創出新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價值。人的價值也會質變。從陳昇瑋描述與介紹AI 的經驗,可以借鏡機器學習,思考自我的學習方式,思考慣性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可以超前部署,思索探究在AI應用愈來愈廣泛的時代,人的價值是什麼?自己可以做什麼工作?有什麼優勢?有什麼不足?

   

當個現代人,是幸福的,有很多高科技,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比起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人類)。但也是辛苦的,科技演化很快,沒有什麼知識學了就可以受用終身,或是一張證書走天下。保持更新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已是基本標配。更可為下一代立下身教的典範。

(精簡版的文字刊於台灣福興企業刊物九月號)

   


本期主題「落腳處」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原來背後故事是這樣(請點我)

《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
《傷風敗俗文化史:十五個改寫人類文明的墮落惡習》
《台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紛擾時代,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百年早餐史》
《環遊世界80碟菜》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