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防疫時期的自學力,推薦給職場工作的三本書
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2020的上半年,疫情衝擊人類的生命安全,改變許多生活習慣。會議、展覽、上課等等都改成線上。線上原本就是這時代的生活場景,只是疫情間接加速,變得更普及。線上的情境,是一個人面對著螢幕。同事、同學、朋友、社群的定義將重新詮釋。熟悉線上的科技與技術並不難,這情境考驗的是一個人面對螢幕,背後的動力與自我(時間)管理能力。
沒有老闆老師站在前面監督,少了共處一室同事同學的競爭合作壓力,一個人在家工作(WFH)、在線上自我聽課學習,如何不偷懶?如何不鬆懈?可能有人想到的關鍵字是:意志力。 答案是靠個人的意志力來約束、敦促自己。衡量現實的人性,捫心自問:想像中的那個意志力可靠嗎?通常我們認為可以靠自己意志力驅動的事,後來如何?用想得容易,但實際呢?
面對現實場景的選擇,與理想目標的差距,有時感覺差距有點大,改天再說好了。改天,就是遙遙無期的那一天。這就好比從高雄要走路到台北好像是個不可能的距離,但若每天走路一公里,一年365天,加起來的距離,就可以從高雄走到台北。 這正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社會科學家BJ Fogg在《Tiny Habits》書中提的觀念,意志力不可靠,想達到目標,要能設計拆解成:不難執行,清晰可及的日常小習慣。養成小習慣,每天做一點,終究可以達到行為模式的轉變。這不僅可以應用在企業實務,放在個人的精進與學習也受用,包括促進健康生活的運動習慣。
這本書暫無中文版。推薦另一本概念相似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原子習慣,意即那些微小的習慣。書中提到,原子習慣難以養成及難以持續的主因,因為效果很難立見,人們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就容易放棄。書中歸納出一些實用方法,讓自己的原子習慣可以持續。比如,形成習慣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操作方式詳見該書)。而要讓原子習慣持續最重要的,不是遵循表面的操作,而是要改變自我身份的認同。意即:目標不是要讀一本書,而是要成為讀書的人。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而是成為跑步的人。
從改變結果,到改變過程,到改變身份認同,才能真的由內而外的改變。「習慣雖小,力量無窮」,是「原子習慣」欲傳達的核心意義。每一個微小的習慣,都是個體成長,組合成複雜系統的元件,看似無關緊要,影響不大,但持續的累積,經過有意義的排列,就會出現潛力極大化的成果。
這與《OKR:做最重要的事》這書有微妙的相似呼應處。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相對於KPI的企業管理模式。近年google、twitter、奇異等大型企業,捨KPI採用OKR來管理。KPI為了追求績效數字,反而會出現許多遠離初衷的結果。OKR是確立整理目標後,由員工一起與主管訂定KR,並在執行推進過程中不斷檢討修正。將長遠的目標,設計拆解成一個個具體而微小的KR,這與原子習慣的核心概念相似。更重要的是,OKR的管理模式,前提是員工要有自動自發的管理能力,這個能力的精進,就是回到《原子習慣》的建立。
OKR更需要團隊共同建立目標,不斷修正關鍵結果與目標的關聯程度。除了相關的數據、報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焦點,就是與人有關的互動與觀察。不管是使用者、消費者(社群),還是公司同團隊同事、跨部門協作者。也因此現在許多科技、製造、媒體、新創領域的企業,開始聘用人類學家到公司上班。人類學的眼光與訓練,將有助於釐清使用者的經驗,協作者的經驗。在大數據的情報參考之外,提供厚數據(Thick Data)面向的思路。
現任教中山大學管院的宋世祥著《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用實際生活場景,比如:烤肉,引導讀者如何用人類學眼光來觀察烤肉這件事的人際互動,在生肉變熟肉的物質變化同時,人際關係也產生化學變化。也用line與微信、精靈寶可夢、AR與VR、人工智慧等新科技,來闡述這些科技現象背後反映的社群行為、消費習慣的轉變。在思考與設計KR,在研究產品與消費者使用情境時,這樣深入淺出的人類學方法,可以提供具啟發性的觀點。
這三本書的受益,不只用於職場。用於個人,在家庭生活、親子教育、健康促進都很實用。關於體制教育的學習成果、關於個人終身學習的精進、關於教育榜樣身教的養成、關於健康生活習慣養成,都能從中得到很好用的槓桿點,用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生活的不同面向。每天更好一點點。
後疫情的時代,獨處的機會變多,家人相處的時間更多,沒有同儕一個人線上學習的場景更多。推動前進的燃料、能源,就是那一點點微小,但持續不懈的個人小習慣。
(精簡版的文字刊於台灣福興企業刊物七月號)
本期主題「談閱讀」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台菜女兒餐桌之旅》
《台灣好野菜:二十四節氣田邊食》
《明天,要吃什麼呢?松浦彌太郎的私房美味手札》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青春,為時已晚 Around 40最後一哩的焦躁不安》
《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走路的人,河正宇》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
《小島捕魚:台灣水邊的日常風景(中日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