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謝一麟
攝影:陳彥君
高雄茄萣的興達港,是民眾買魚貨的熱門地點。港邊藏了冷兵器的國寶:郭常喜師傅。他從傳統打鐵出身,一路鑽研成為鑄劍的宗師。「興達刀舖」是他打鐵的工作室與販售的門市;「郭常喜藝術兵器文物館」是他分享收藏的東方冷兵器,介紹鑄劍工藝的民間博物館。
(興達港)
館內介紹手冊上的文宣寫著:「鐵手打快刀,柔情鑄名劍。藏古今之兵器,探武林之絕招。」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青冥劍,是李安委託郭常喜鑄造的。影片有一段玉嬌龍竊拿青冥劍後與俞秀蓮交手戲,這段比武中出現許多傳統的冷兵器,包括:長槍、雙刀、吳鉤、鐵鞭、月牙鏟、雙手劍。這些文物館內都有收藏展示。
問及怎麼會想做這間文物館?郭常喜:「最早是收武士刀。以前的流氓械鬥都用武士刀互砍,刀砍壞了,會拿來給我修理。我都說我換新的給你,他們很高興,拿到一把新的刀。我收到舊的,就是古董。這樣皆大歡喜。」後來國家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就申請相關的經費,盡量把這空間維持下去。
(郭常喜鑄造的干將與莫邪劍)
館內展覽的理念,是從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以來,到後來發展的兵器,以收藏東方兵器為主。奇美博物館的兵器廳,是以西方的冷兵器為主。郭常喜說,奇美博物館曾來洽談想收藏他館內的兵器去展示。郭常喜在一場TED的演講中,示範用「積成鋼」打造的劍砍鋼索,一下就斬斷。他說在熱兵器出現前,不管東西方,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弱,從打鐵工藝就知道實力。世界上許多研究歷史的學者,都要研究兵器與農具,從打鐵功夫,就可以推知該國當時的科技與文明程度。
文物館內還有一區,完整蒐集台灣不同原住民族的刀具與護具,可能比許多部落還要完整。館內這些收藏應該需要不少經費吧?郭常喜笑而不答。公共電視《誰來晚餐》節目中,曾訪問郭常喜的妻子鄭世珍。她說早年也反對他收藏這些兵器,感覺收了一堆破銅爛鐵。但郭常喜會用文化,談理想來安撫妻子。鄭說,20年後,他這些理念一一實現。現在也證明他講的理念符合時代潮流。
郭常喜現年73歲,每天到刀舖磨刀、打鐵。60年的打鐵歲月,郭常喜因應時代變化,歷經了不同階段的轉變。13歲開始正式跟父親學打鐵。郭父以前打的以農具居多。像是砍甘蔗需要的刀具。郭父在郭常喜20歲時,罹癌過世。郭常喜不得不繼承祖業,開始獨當一面。
傳統的打鐵過程、零售方式,生意很難突破。郭常喜轉作批發,批賣給人家,像是國術館用的,宋江陣的兵器,或是特製用。
1970與80年代左右,台灣的整體經濟好轉。因緣際會,郭常喜開始跨入食品工業用刀。像是統一麵裡面調味包的細蔥,要切碎需要用刀。除了泡麵,「台鳳」的罐頭食品加工用刀,要切鳳梨,去心,去頭尾的刀子都是郭常喜製作。還有「可果美」切番茄的刀也是。
走過大環境的起伏。最後他還是選擇回到打鐵,這是他最專精的功夫。30年前他找到興達港落腳開刀舖。挑選興達港有什麼原因?郭常喜:「主要是我自己愛吃魚,再來,碼頭邊比較有用刀的需求。」魚市場需要各式的切魚刀,那是魚販最重要的生財工具。餐廳廚師需要好刀,才能做出遠近馳名的海鮮料理。
落腳興達港後,郭常喜更專注研究打鐵與鑄劍的工藝技術。現在郭常喜已經擁有幾項打鐵的專利,像是「刀劍專用多層折疊花紋鋼及其製造方法」、「具多重花紋變化刀劍本體之製法」。以前鐵去包鋼,經過反覆地鍛打,兩種材質交疊延展,就會跑出花紋。但這花紋無法精準控制。可控的花紋要怎麼控制?郭常喜:「像是莫邪劍,上面有類似龜殼的花紋。那要先做好,劍鍛造好後,用化學藥劑洗上去。」
郭常喜:「像以前要參加國家工藝競賽,打鐵被瞧不起。後來台南藝術大學金工研究所王梅珍教授當評審,我的功夫才開始被當成國家工藝看待。」
今年4月《今週刊》的封面主題是: 有一種精神叫打鐵。介紹台灣手工具稱霸世界,賣進NASA、雙B、波音、特斯拉產業的故事。在許多國家被視為國寶級職人匠師,在台灣的社會地位可能只是黑手或打鐵仔。在華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裡,製造業,手工生產者,的經驗價值,與本土藝術文化性,需要被重新關注與尊重。
(郭常喜:「第一工廠是打鐵,手拿鐵鎚錘鐵支,錘到流汗滲滲滴,不知何時出頭天。」)
(郭常喜打鐵的硬工夫厲害,自學拿毛筆寫書法字也另有柔軟優雅的一面)
作者簡介:謝一麟
「三餘書店」團隊成員。《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作者。
takaobook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