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艺鵠書店——失而富德的香港精神

[專題]艺鵠書店——失而富德的香港精神
文字:陳瀅羽
攝影:謝一麟


(富德樓:以ACO書店為主的藝術文化聚落與孵化器)
 
搭著叮叮車到軒尼詩道附近,天空突然雨點匆忙,差一點就錯過那小小的門口。大理石入口,窄小的階梯,上方寫著「富德樓」。進到電梯裡面,裏頭貼滿各種藝文傳單,獨立電影、讀書會、活動宣傳...,兩排像港劇裡頭那種圓壓式按鈕,目的地是位於14樓的艺鵠,電梯啟動的時候會震動個兩下,然後才緩緩上升。電梯門一打開就看到兩扇玻璃門,在更外頭有鑲花紋的鐵門,MAY(馮美華)和SUSI(羅偉珊)已在門裡面等著了。
 

(陳瀅羽攝)
 
 
書店的空間分成兩個部份,一邊是書店主體,牆上是由不同大小的木板組合而成的書櫃,上面擺滿各種英文書籍,大大的窗戶投射進明亮的光線,抱枕舒服的躺在窗邊的木椅上。另一邊是以工作室為主,幾張個人桌,還有一張大木桌,適合幾個人坐下來聊聊天,做做事,SUSI招呼我們隨意拉幾張椅子坐下,桌旁剛好是一個裝水的透明塑膠盒,以投影方式呈現的裝置藝術。
 
 
當天書店那頭剛好是中正大學的書籍分享講座,MAY說這本來是要辦在書展展場裡頭,內容與同志議題相關,雖然書一樣在場內販售,但講座卻因議題特殊而被取消,臨時轉向在艺鵠舉辦。但當日的參與人數也是不少,氣氛相當從容。
 
「開書店其實是個幌子」SUSI邊幫大家斟茶水,邊笑著說。
 
「我們都是藝術家的」MAY指著其他夥伴,MAY之前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校長,在這工作的同事也都從事的也都與創作相關。但怎麼說書店只是個障眼法?MAY侃侃而談艺鵠與這棟富德樓的始末。在一次藝文空間上偶遇富德樓的業主,聊起如何用一棟建築來活化香港的藝文,MAY說很簡單,在香港的創作者缺乏的就是錢和空間,只要提供一個安身之處,他們就會很快樂,並且在這個空間好好的發展、創作,這樣就可以不斷的涵養一棟大廈。
 
「富德精神」,指得是這棟樓的樣子,也是艺鵠最大的理想。
 
一開始書店在一樓,只用一個小單位,所以選盡量都選香港在地的作品和一些另類的、在大書店看不到的書籍,除此之外MAY也開始幫忙引介一些需要空間的個人或者團體進駐富德樓,從2003年只有1個單位到現在2017年已經有20個單位一起活絡整個富德樓,這前前後後也超過50個團體曾經在各樓層充實、茁壯。
 
「我們是有一個制度的,通常一個團體(或個人)入駐進來兩、三年就必須離開,學著獨立成長」,MAY認為應該要公平的分配機會給需要的人,這塊土壤可以讓他們長葉發花,但其他才剛生根的藝術也需要被照料,這就是「富德精神」。SUSI說也曾遇到很快就小有名氣的畫家,經過協議後就提早離開了,把機緣讓給更小的團體。除了前來申請的單位外,艺鵠也希望觸碰到其他認真經營卻沒有資源的團體,提供他們空間,讓資源能被好好的利用,就是「Reach Small」。
 
 
「這是一個禮物」MAY說,在這寸土寸金的香港,能有整棟的友善空間是非常不容易。遷移到14樓之後富德樓的業主將管理權交給艺鵠,希望他們能夠持續耕耘這棟建築。書店所承載的意義就不只是書店,而是用書店的樣貌,拉攏了各式各樣的人來參與香港的藝文,「連結」才是書店真正的任務。觸角越遠,接觸的面積就更加廣大,所以現在艺鵠開始嘗試自己做發行。因為本來認識的人就很多,這些人的創作都很成熟,應該與更多人共享,艺鵠將這些想法變成作品實體發行。
 
SUSI拿出一個貌似黑膠的包裝盒,上面寫著《岸上漁歌》,這是為一位導演所做的出版品,裡頭記載的是香港漁民的歌謠,裏頭有CD和歌詞本。「現在香港漁民漸漸消失,這導演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跟著這些漁民,紀錄他們所唱的漁歌,這都是香港的古方言,有些甚至我們也聽不懂」,歌詞本設計相當精簡,配上黑白的照片,確實為這塊即將消逝的文化,保留下重要的切面。配合著電影上映,艺鵠積極幫忙出版與放映的業務。對於香港藝文的推廣上,艺鵠一直用不同的角度去實驗各種可能,那些可以發亮的燈,一一擦拭打亮。
 
 
 
SUSI帶我們去參觀不同樓層的工作室,每層樓的地上磁磚甚是漂亮,有跟音樂相關,媒體、展覽…等等空間,像是「影意志」是發行香港獨立電影,以文學為主軸的「香港文學生活館」。這些不同的空間各自是新的節點,如同這座城市的抽屜,每一層都記載著不同的面相。
 
「香港文學生活館」的祉欣提到現在香港還沒有官方的文學館,但文學正是記載著一座城市的樣貌,怎麼可以沒有呢?所以他們自己蒐羅本土的作家,一一呈列並且歡迎大家在這裡自由閱讀。一盞鎢絲燈打在書櫃上,窗戶外頭剛好是叮叮車的電線,耳中車身搖晃的聲響特別清晰,這些作家就是生活在這樣人潮車潮踏雜之處,書寫成香港的軀殼與肉身,彷彿走出富德樓會消融在快速行走的路人臉上。
 
(香港文學生活館,空間一角。陳瀅羽攝)
 
(香港文學生活館,館內藏書。陳瀅羽攝)
 
回到艺鵠,本來的大木桌已經換了一批人,他們正以我聽不太懂的廣東話計畫著什麼新鮮事,而隔壁的講座剛結束,但一來一往的對話還沒停歇。
 

 

艺鵠的英文是ACO,即是art & culture outreach,無限延伸的藝術與文化,在這裡畫出各式個幾何圖形,只要富德樓在,好像就可以一直不停的描繪下去。我認為這不是脫節的經濟體,而是藉由艺鵠的存在,反覆繪製香港最內在的核心溫柔。
 

(2017年7月20日,在ACO書店舉辦[不止一條路]書業對話:兩岸多元出版/書店的活力,活動現場照。陳瀅羽攝)
 
 
::店家資訊::
 
艺鵠書店 | ACO Book
 
Location 
灣仔 軒尼詩道365號 富德樓14樓(銅鑼灣港鐵站B出口,步行至天樂里)
14/F., Foo Tak Building, 265 Hennessy Road, Wanchai 
 
Contact 
T : +852 2893 4808
E : hello@aco.hk / acobook@gmail.com
Website : aco.hk
 
Hours
Tue - Sun : 12:00 ~ 20:00
Mon & Public Holiday : Closed

作者簡介:陳瀅羽
曾在日本走跳一年。 返台後患有購書強迫症,目前在三餘書店治療中。
takaobook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