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陳瀅羽
攝影:陳彥君
坐在模具室裡的陳建宏師傅,大家都喚他陳爸,準備退休的他,今年已經64歲,不知道是否因為天氣太熱的緣故,陳爸臉頰有些紅潤,他一個人在工作檯前專心的打磨這些已經用了好幾十年的模具,靦腆的笑著和我們打招呼。
「早期書唸得比較少,幾十歲就出來學個工夫,學個技術啊!」
陳爸說剛退伍的時候,其實是做汽車模組,待的工廠都是對外接訂單,做汽車燈罩或燈座等等,比較大型的模具,工作項目繁雜。之後由於廠房轉移,陳爸決定先休息一陣子,離開台南來到高雄舅舅家借住,本來是想說順便放假,沒想到報紙上刊登SKB在徵人的廣告,因緣際會就落腳高雄三十幾年。
雖然同樣是車床的工作,但筆的模具相當精細,不像之前在做的汽車模組,屬於大型的零件,學這工藝,吃不少苦頭。陳爸說,筆桿的芯,洞非常的小,要怎麼鑽,都靠自己去想。這一張大手,拿著高級的進口鑽頭,可要穩穩地鑽,因為一個鑽偏,筆桿芯就會變成一邊厚、一邊薄,很快就壞掉了。
「這鑽頭一支好幾千塊,如果斷了,不只模具壞掉,連鑽頭都拿不出來」,陳爸認真的說。
做筆的鋩角註mê-kak,形容事情緊要且細密之處。一般誤寫成眉角很多,模具室暗藏許多商業機密。當時要開發一個筆型,董事長都要嚴格管控。研發的過程,董事長天天都會來看打樣結果,要是打樣做好,馬上送去辦公室確認,看看尺寸、型體、握感等等是否有符合設計圖的標準,確認都沒問題,才會去開模。但現在時代不同,大家都已經使用3D列印,時間與精密度都不可同日而語。
(謝一麟翻攝)
「即使開了模,還是要經過不斷的修正才行」,陳爸解釋一隻筆最少需要四組模具(零件),包含筆蓋、前頭、筆桿、後塞,這尺寸多一點少一些都不行。做筆用的塑膠料冷卻後會收縮,所以每一種原料都要計算,它受到冷熱壓力後產生的收縮比例。射出成品後,模具師傅會看差多少,慢慢地修改。「這大小都是用米釐來做調整,一點一點的試出來,所以一支新筆型的開發都至少都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採訪當天陳爸正在打磨MK255筆桿的模具,這些模具已經使用二、三十年,有些地方會受損或者黏著塑膠料,不拋光打磨的話,做出來的透明筆桿會產生細痕,還有可能會導致塑型好的筆桿無法順利脫模,陳爸打開渦輪儀器細心打磨,這是截至目前還無法用機器代替的工作,雖然機器也可以拋光,但是做不到手工那種亮度。
「做筆的模具要很專注,鑽一小段,倒冷卻水,停一下,鐵屎清一清。有一次快下班了,剩下一點點,結果一急就鑽壞了。」
陳爸剛進來的時候,發現功夫要懂得靜心觀察,老師傅們不會一步一步教你,別人做一個小時的工作,自己可能要摸索三個小時,但只要老師傅的一句話,就能馬上學到技巧,掌握到訣竅,所以學技術都是從待人處事開始,跟老師傅相處得好,就可以少掉很多工作時間。
寬敞的模具室就剩陳爸那一盞老檯燈還亮著,那一盒盒的零件與說不出名字的工具,散在滿是油漬的木桌上,卻有著只有老師傅才懂得秩序與規則。業務副理林冠宏說,自己會時不時來這邊挖寶,以前筆型的設計圖、已沒在使用的模具、骨董級的機具,和這數不盡的抽屜中,都收著老師傅們深藏的工夫與記憶。在這待了將近四十年的陳爸,以不急也不徐的態度緩緩地向我們訴說,那些被他摸熟的工具,也正帶著一種和緩的溫度,無聲的雕刻出關於筆的興衰史。
(謝一麟攝)
※延伸閱讀:
[專題]SKB文明鋼筆——以高雄為家,寫高雄人故事的筆
[專題]SKB文明鋼筆(職人篇)——塑膠射出部門:陳威琦
[專題]SKB文明鋼筆(使用者篇)——葉曄:字就是你
作者簡介:陳瀅羽
曾在日本走跳一年。 返台後患有購書強迫症,目前在三餘書店治療中。
takaobook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