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聚和國際(三)——創造力的來源:藝術涵養與讀書會

[專題] 聚和國際(三)——創造力的來源:藝術涵養與讀書會
文字:謝一麟
 
(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大寮廠全景。照片提供:聚和)
 
有靈性的創造力
 
「如果您有滿腦子瘋狂的想法,請讓聚和幫您實現(join your idea)」
 
這是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和)在網路人力銀行的徵才標語。看來很像是創意與設計公司的徵才。但聚和是以化工為核心專業能力的一間公司。為何強調想法(idea)與創新(innovation)?創辦人郭聰田:「如果員工的工作,只是純粹執行,沒有創造力,這樣有形的生產力看起來好像不錯。但員工在過程中,只是像機器。如果是那樣,產品的價值就是低的。我認為製造的利潤不必然是低,沒有心靈的參與,附加價值一定很低。創意與美感,投入愈多,附加價值一定會拉高。」
 
聚和追求的,不是機器的生產力,而是創意的。但創意說來容易,公司要怎麼營造這樣的環境氛圍。郭聰田個人求學過程中多是理工訓練,直到出國留學認識太太後,才對藝術瞭解。他認為藝術家是典型的創新實踐者,這對於聚和的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有不著痕跡的深刻影響。
 
(郭聰田。孫介珩攝)
 
郭聰田:「企業存在的價值在於發展人力貢獻社會;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在於提供對的環境,使得員工能充分發展;企業像是一片好的土地,每個員工都像是這塊土地上成長的一朵花,我們不但希望每一朵花都能充分展現它的『個別之美』,更希望每一朵花也都能好好的成長,企業應當追求的是遍地盛開的花朵——一種『宏偉之美』。兩者之不同有如獨奏音樂的單純之美,相對於大型交響樂的宏偉之美。」
 
 
藝術可以支撐一個人長年工作的熱情
 
郭聰田對於音樂、藝術,有濃厚的興趣與涵養。今年2月在高市總圖的演講,引用愛因斯坦曾說:「除了我的研究、小提琴和帆船以外,唯一讓我心滿意足的就是夥伴的感謝。」因為物理研究與藝術的身心平衡,讓愛因斯坦擁有傑出的成就,與健康的身體。郭聰田分享:藝術可以支撐一個人長年工作的熱情。
 
郭聰田:「創新、分享、關懷。是聚和的核心精神。創新,本身是生命力,不只產品創新,個人生命也是。分享,可以共同學習,成長。與人分享,與人產生連結,產生歸屬感,突破孤獨感。我們非常強調關懷。關懷弱勢團體,讓有才華的人可以展現。關懷,跟一個巨大的價值觀或哲學觀產生連結,可以實現自我,可以跟永恆的東西產生連結,生命會有永生的感覺。」
 
聚和公司有系統的,鼓勵員工參與、分享。公司經常邀請外部講師來,員工參與交流。不定期請藝術家,像是鋼琴家小提琴家來表演。不用買票去文化中心看,公司在上班時間給員工看表演。還有名人系列講座,像之前邀請過優人神鼓,齊柏林等等。郭聰田認為,公司做這些,沒有得到立即性回收的東西,但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跳脫平常的工作,對個人與公司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再把這些帶回來工作裡。
 
聚和邀請表演者的品味,也如本業經營的精準、宏觀眼光。像是2015年,奪得小提琴界最高榮譽,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第2名(第1名從缺)的曾宇謙,早在2007年5月6日,聚和就已邀請當時還是小四的他,到大寮廠公司內舉辦小提琴獨奏會。錄影製作的影音光碟,已成為具有高度紀念意義的音像。
 

(翻攝聚和2007年邀請曾宇謙小提琴獨奏會錄影DVD)
 
(2007年5月6日,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演藝廳,曾宇謙小提琴獨奏會。鋼琴伴奏:曾淑偉)  
 
 
夥伴共同成長的人生哲學
 
企業文化內,分享的風氣,應與郭聰田個人經驗緊密相關。去年他出了一本書《那些年,我和我的朋友們》。70歲時出這本書,談他人生中的三個讀書會(三個朋友群)。最特別的是台北的讀書會,37年來讀書會從未間斷,創始成員有14個。郭聰田:「3年後我們這個讀書會可以宣布是世界紀錄。美國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有個讀書會一直到年老,共有40年歷史。我們再過3年就40年。他讀書會成員是流動的,我們是不動的,原班人馬一直運作。」
 
另外有一個小學同學的讀書會,成員已是63年的朋友,還有15人左右,經常的在一起。另外,高雄的「聚愛會」,大概有40人,是來自各領域的傑出人士,共同學習成長。經常有人好奇問郭聰田,37年的讀書會,是怎麼運作的?郭聰田表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聚會變成「吃(飯)會」。大家都是吃便當,每次都有設定主題,直接切入主題交談。有知識性,也要有歡樂性。還有,朋友是以坦誠的德性,肩併著肩在一起。德性要一致。
 
他以西伯利亞的雪雁(Snow Goose)來形容這樣的狀態。「西伯利亞的雪雁南下過冬以及北上返鄉時,均必須越洋跨洲,遠航數萬公里,成群的雪雁排成人字形,以增加飛行效率,為分攤領航者的重任(空氣阻力最大),而輪流擔任領航,同時飛行途中不停相互鳴叫,彼此鼓勵打氣以提振飛行的動力。……望得更遠,飛得更高,分享團體學習的樂趣。」
 
 
 
或許受到郭聰田的潛移默化,聚和公司內部刊物,每期會有員工(甚至眷屬)分享讀書心得、行腳遊歷的生活點滴。男生廁所裡的便斗上,也有文學或企管書籍的書摘分享小卡。這些都是公司員工自發性的分享。員工也有自己的讀書會與社團運作。郭聰田形容,創意的產生就像蘑菇一樣,只要土壤對了,時間到了,冒出來時就非常快速。聚和42年的發展軌跡,成功跨足到不同領域,沒有別的秘訣,除了專業能力的提升,就是人與人間,無私的分享與關懷。
 
 
 
 
聚和企業的故事,郭聰田的理念,像迷霧森林裡的一道曙光。關掉電視節目,不看惡鬥與謾罵。只要我們願意肩併肩,攜手一起成長,許多的可能性、開創性的思維,假以時日,一定會萌芽與茁壯。
 
 
 
※延伸閱讀:
 
[專題] 聚和國際(一)——N次貼、造紙專業、生技醫療
http://www.takaobooks.tw/magazine-info.asp?id=353
[專題] 聚和國際(二)——紙的醫生(造紙專業)
 

 

作者簡介:                                                                                          
「三餘書店」團隊成員。《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