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洪淳修
攝影:如圖說附註
(2016鳥瞰金門後豐港。洪淳修攝)
「請幫我把位置劃在左邊靠窗,謝謝!」
有好一段時間沒去金門了。
當飛機起飛,機身開始右彎,就表示已經離開台北市區,天氣好時,視線可以穿過雪山山脈,直望蘭陽平原,遠方的龜山島也清晰可見;然後,山稜線越來越高,中央山脈緊接著上來,此時飛機會再來個右彎,往台灣海峽切出去,沒多久就能聽到機長廣播:「我們的高度開始下降。」
後方的乘客說:「一下就到了耶!你看,那是什麼?整片白白的,該不會是下雪了吧?」「拜託!現在幾月?哪有在下雪的啦!」
他們口中那片白白的地方,也曾經是我的紀錄片拍攝地。每回我都喜歡坐在機身左邊靠窗的位置,從空中看這裡變化。然而,這回窗外的景象,也讓我嚇了一跳。
這片「皚皚瑞雪」,其實原本是一片海。海岸邊有個漁村叫「後豐港」,位處太武山背風面,因為一年四季風平浪靜,三百多年前,鄭成功的水師就選擇在此練兵,其後代也落腳於此,世代以海維生,發展出豐富的漁撈文化。
(2000年,後豐港漁人。洪德舜提供)
幾年前在這拍片時,我的被攝者木櫸,退潮時在岸邊隨便插個網,過了一晚待潮水漲退一輪之後,網子上就掛滿了野生的黑鯛魚,最大的一尾比我的小腿還長!我問木櫸:「這尾可以賣多少?」他嚴肅地說:「這種好料,不賣!連馬英九都吃不到這種現流的,當然要自、己、吃!」這尾魚煮出來的湯果然奇鮮無比!連烹大師鰹魚粉都甘拜下風喊聲大師的那般鮮甜,滋味可說是無湯能敵……。
後豐港得天獨厚的環境,三百多年來,養活了村裡的漁人,也讓人稱活化石的古生物「鱟」(音同后),在億萬年前選擇了在此落腳,形成金門全島最大的鱟棲息地。鱟的血能分離出醫療試劑,檢測人體是否遭受病毒感染,由於無其他物質能取代,鱟試劑一公斤能喊價高達四、五十萬,因此又被稱為「藍金」。
(活化石 鱟。洪淳修攝)
事實上,台灣的西海岸早年也有鱟,可是因為潮間帶過度開發,讓鱟失去了上岸產卵的地方。金門由於長期實施軍事管制,海岸線布滿了地雷與反登陸設施,不但阻擋了共軍的登陸,也避免了人類的開發,鱟的棲地,就這樣意外地保留下來。以鱟的角度來說,若是戰爭保住了牠的一絲生機,那麼,和平或許就是牠滅亡的開端--為了準備迎接兩岸小三通帶來的滾滾商機,村前的這片海灣開始「被建設」,鱟的喪鐘同時被敲響,而同樣靠海吃飯的後豐港漁民,也只能和鱟同舟共命、被斷生計。
九○年代起,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氣氛日趨和緩,當時政府計畫在後豐港興建水頭商港,以中轉金門的方式來與中國通航,也就是俗稱的「小三通」。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商港工程探勘不確實,沒發現港區底下居然是花崗岩盤,原本理應十六米深的商港,卻因無法浚深,水深僅只有一米多,所以工程一拖就是十幾年。
二○○八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更是如膠似漆,兩國開始直航大三通,為了小三通興建的水頭商港,還沒等到完工的那天,就已經過時了。本應就此打住的興建計畫,怎知政府又忽然福至心靈、突發奇想,想要把這個挖不下去的海港給填平,填出約七十公頃的陸地來BOT招商。二○一三年,我訪問的當地官員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這片多出來的新生地,在二○一五年兩岸交易中心落成後,每年會吸引三百五十到五百萬的中國觀光客前來,到時金門就會超越廈門,成為海上明珠。」
二○一六年六月,我再次來到金門,滄海已成桑田,鱟在後豐港已經絕跡,沒魚可抓的木櫸轉行做泥水工,官員口中的兩岸交易中心仍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填海造陸後,地表舖滿白色不織布的「後豐瑞雪」。到頭來,後豐港生態與商機兩頭空。
我望向對岸高樓林立的廈門,當下的心情充滿恐懼,或許恐懼他們的快,也或許恐懼他們的壞(當年課本不是字字句句、耳提面命地要大家提防「萬惡共匪」?),但真正該恐懼的,應該是對中國過度嚮往的心態--若非嚮往過頭,怎會有人妄想有五百萬的中國觀光客會來金門?而為了這個不切實際的美好數字,犧牲了漁人與活化石,去蓋一個沒有船的港,來迎接當年的敵人上岸。如果這種心態始終存在某些人心中,別說金門會有六月雪,整個台灣的未來,都將落下茫茫白雪,冰封千里。
(後豐港古厝。葉大銘攝)
◎《刪海經》預告片(洪淳修導演)
《刪海經》(英文:The Lost Sea)由導演洪淳修所拍攝的紀錄片,歷時五年完成。拍攝地為金門縣後豐港。片名發想自記載怪物故事的中國古籍山海經,取其諧音為「刪」海經,隱喻海中一種名為鱟的古生物,因水頭商港的填海造陸工程,導致海洋整個被填平,最後使鱟與漁人失去海洋的故事。影片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刪海經》粉絲專頁)
作者簡介:洪淳修
紀錄片導演,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碩士。作品有《刪海經》、《河口人》、《城市農民曆》、《船長要抓狂》、《誰說基隆河》、《守鱟的人》。
ashow111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