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余嘉榮/攝影:余嘉榮
幾個禮拜前,我到高雄永安的維新村去紀錄一場藝術家與地方居民共創的藝術行動。那場行動的開端是藝術家楊逸老師進到村子裡採集清水祖師渡海來台的故事所發想的創作。創作主題是一幅大型的壁畫,畫作的內容呈現清水祖師成仙的意象。
楊逸老師表示:「村子裡的阿嬤告訴我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關仔嶺火山碧雲寺的開山祖師-釋應祥在圓寂之後祂的神靈一路南行,來到舊稱竹仔港的高雄永安消除瘟疫、濟世救人。本地有好心的村民準備了牡蠣給釋應祥化身的僧人吃,結果忘記出家人應該吃素的村民頓時感到不安,然而慈悲為懷的僧人並不介意,反而更加感念村民的心意,後來這個化身僧人的釋應祥也受封為清水祖師,成了文興宮的主神。」
環境藝術是一種發源於美國的藝術行動,藝術家運用地方自然環境的素材與居民們共同創作,企圖打破刻板的藝術形式,走出美術館,進入常民的生活空間。並藉由創作的內容與地方的文化、環境以及各式議題做呼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北高雄以蟯港內海為主題的視覺藝術創作計畫,便是邀集對於環境議題與素材感興趣的藝術家們以不同的媒材和風格,呈現出獨特的藝術之美。
以「採集高雄土染色計畫」知名的翁綉惠老師也是本次參與創作的藝術家,翁綉惠近兩年嘗試在不同區域採集土壤來進行泥染創作,她相信土壤是無可取代的創作媒材。翁老師在蟯港內海的視覺藝術行動中,分別到彌陀與梓官採集泥土進行泥染研究,並帶領彌陀與梓官的民眾進行創作。這次翁綉惠老師在梓官梓平農場與民眾共創的作品稱作「24節氣」。她表示:「節氣為古人在耕作中所發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交替依循著自然運轉,讓萬物生生不息。將稻米的種植過程,用鳥瞰的視野,透過羊毛氈與泥染傳達,應用羊毛纖維的柔軟與強韌,來表現稻米一生的變化;汲取大地的色彩,透過泥染深刻留下大地的顏色,同時深化家鄉土地情感連結。」
從彌陀往北,還有在日本修習傳統竹工藝的陳詠笙老師進駐茄萣,他在二仁溪畔的舢筏協會與居民一起用竹片編織彈塗魚作品。這件竹編作品不僅展現了傳統技藝的精湛,也呈現了藝術家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而過去以養鴨為主要產業的路竹鴨寮社區,則有金屬線雕塑家翁國嵩老師以埤塘自然生態為主題的作品,他以金屬線為媒材,將路竹鴨寮的居民融入其中,巧妙地與大家共創出佇立在鴨寮埤塘自然步道旁的自然生態物種意象,吸引著遊人交織環繞出記憶中的風景。
(左)傳統竹工藝的陳詠笙老師
(竹編作品:彈塗魚 )
(左二)翁國嵩老師教導大家創作
(金屬線雕塑家翁國嵩老師的作品 )
這四位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媒材將北高雄的多元文化、歷史故事、自然的紋理和色彩融入作品中,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讓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豐富性。讓社會大眾看到除了是藝術的美感,更是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的關懷,展現了藝術在促進社會和諧與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啟發。
▰▰▰ 【時行:北高雄專刊目錄】旅行:岡山.路竹.茄萣.橋頭.永安.梓官.湖內.彌陀 ▰▰▰
❺【北高雄/八區】隱身在鄉間聚落的藝術探索—紋理與色彩的交織
全文線上閱讀請見三餘官網 ➤ https://www.takaobooks.tw/magazine-info.asp?id=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