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閱讀,一般想到的是用眼看。我的體會是,用腳讀,體驗更深刻。
我的跑步經驗,是從出門一趟3公里開始跑起,沒有預設目標。後來跑完全馬(42.195公里)後,看見不一樣的世界、人與事、自己。
我喜歡在戶外跑步,且不聽音樂。換個速度,即便在熟悉的城市,感官會有不同體驗,觀察力變敏銳,離開舒適圈,像去異國旅行。如果換不同的路線,或去外地跑不熟悉的地方,發現路跑的距離較容易突破原來慣性。養成跑步習慣後的體會:「困住你的是大腦,帶你前進的是雙腳。」
看松浦彌太郎的《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這本書的內容,把我很多體會都寫出來,看完每篇點頭如搗蒜地。比如像是:只要開始聚焦在跑步(或其他運動),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只要正視,思考解決與突破之道,都會有答案,持續訓練,就會進步。這是人世間極少數,努力與成果絕對正比的事情,投報率很高。
運動是所有訓練的縮小模型。現代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識,已和學歷無關,需要不斷地充實精進。動態過程就是一種「訓練」。這時代不缺方法與工具的知識,比較欠缺的是開始做這件事,以及持續做的動力,觀察自己(特別是身體),面對自己,督促自己,養成原子習慣,逐漸改變與精進自己。
生活中一些問題、壓力,很多時候是無法靠大腦思考想到答案。因為有很高成分的問題與壓力來源,是自己大腦與感覺造出來的。經常移動雙腳,前進,心態也會練習離開看似被困住的立足點與觀點。跑得愈遠,時間與空間的尺度更寬廣,看人事物,看問題的視野也會不同。面對未知,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只有一步一步前進,才能逐步把未知變成已知。安自己的心,才能安自己的生活。
--
「跑步是什麼呢?」如果籠統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應該是「挑戰」吧!
所謂的挑戰就是指想不想改變自己。為了挑戰,嘗試各種不同的挑戰。有時候也會失敗。不過,那對自己而言也是必要的失敗。畢竟,失敗會帶來下一次挑戰的靈感。
「自動自發持續挑戰」、「不害怕失敗」這種態度代表信用與信賴,連帶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誰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不喜歡改變、總是擔心風險的人呢?又有誰會和這種人商量重要的事情呢?持續挑戰的人,才會有好形象。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125頁
推薦書單: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60歲的我,也能完成226超級鐵人三項》
《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
看本期主題「跑步」更多主題選書:
《逃離吧!腳就是用來跑的》
《怎麼走》
《我台北,我街道2: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
《愛在雨過天晴時》
《有些日子,我等待成為我自己》
《渾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