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 看似病入膏肓的癖,也許就是超能力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 看似病入膏肓的癖,也許就是超能力
文:盧宥臻(三餘文化)
  
「如果退休是為了去做自已想做的事,我已經在做了。」——英國時裝設計師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
 
 
這是一種幸運又幸福的案例,當「工作」成為一種自我的實踐,那麼「退休」與否似乎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工作」與「退休」,並不永遠只是對立的天秤兩端。
 
《成為自由人》這本書,描寫了作者李惠貞從資深出版界工作者走向自由工作者的想法與心境,正因為喜歡書,所以嘗試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獨角獸計畫(點擊了解)」持續推廣閱讀。近來甚至延伸至「工作相談室(點擊了解)」,以收費方式提供一對一諮詢,無論是對未來茫然或者職場遇到瓶頸,藉由討論與交流,可能重新找回熱情以及意想不到的答案。
 
同樣曾經任職雜誌編輯的黃威融,在他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詳實紀錄十多年來的工作歷程,這不僅是個人的回顧,更包含時代脈動的觀察與變化。
 
一個成功的雜誌和發想,或許不僅僅用銷售數字去定義,而像是膝反射般的自然現象,像是如影隨形留在皮膚上的胎記。前者像是《小日子》的命名,直覺聯想到的受眾群正是每一個平凡渺小的你我,共同陪伴發掘各種生活中的小確幸。後者像是誠品提案「大人女孩」,這個詞語和概念,初次見到就令我驚喜,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成熟世故,但「獨立的小女人」與「可愛的大女孩」並不衝突,同時存在。
 
 
我想,如果熱愛某件事情,那麼就傾盡全心全力地去做,當達到某種「癡狂」的地步,當感情已經濃烈到無人可比,不知不覺間竟也以化為自身的超能力。
 
三餘的講座上亦有許多值得敬佩學習的對象:印象中很深刻的一位是淡水無論如河的書店女工-秀眉,大家都知道醫護行業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可能牽扯進醫療糾紛、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曝露在病毒感染的危險之下,然而卻有這樣的一群人,除了不放棄原先的本業,還選擇走進社區,以「書店」為媒介,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背景,替民眾談心解惑。又例如作家柴柏松,從文字創作走到香氛創作,由詩人到芳療師,看似毫不相關的職業,實有相似之處,其溫柔細膩的性格,也因此更能走進個案的內心。
 
 
「我們需要無用,就像我們需要空氣。」
 
最後,想分享《無用之用》這本書,在這個功利主義掛帥的年代,文學和藝術到底是為什麼而存在?當所有的事情都被拿來秤斤論兩,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又有哪些東西是拿來填補空洞與虛榮?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關於「閱讀經典」是這樣論述的,我們不是因為經典能夠用來做什麼而閱讀經典,我們閱讀經典,因為閱讀經典是一種享受,因為穿越經典是一種旅行,因為我們迫不及待的渴望認識,渴望認識自己。
 
或許最有用的東西就是無用,反之亦然。拋開既往的成見,靜心觀照自己真正的內心。
 
  

看本期主題「F.I.R.E」更多主題選書:

 

放鬆更有力(點入閱讀)

《人生4千個禮拜》

《想法才是主角:轟動日本的「天才數位大臣」唐鳳,打破框架的30種破繭思考。》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
 

 

讀藝術不賺錢啦(點入閱讀)

《藝術家的正職》

《藍色時期》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