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如果你想造一艘船,請先讓人們渴望大海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如果你想造一艘船,請先讓人們渴望大海

文:盧宥臻(三餘文化)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要做的並不是召集人們開始工作,而是先讓他們渴望大海。」節錄自《小王子》

 
去年三餘與文化部合作:走讀台灣山.海.經系列活動,由書店團隊規劃,以島嶼南方作為行動場域與田野讀本,帶領讀者前往高雄的美濃、旗山、甲仙、六龜、那瑪夏,以及屏東的瑪家鄉禮納里部落等地。這樣的工作內容,對於絕大多數在市區生活的我來說,著實也是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與衝擊。幾乎所有偏鄉社區都難以避免得面臨著人口老化與流失的問題,然而依舊有不少團隊努力進行著當地的發展與振興,甚至不乏年輕族群投入。
 
彭天恩,曾在世界排名前五十的餐廳就職,現任「AKAME」主廚,該餐廳有著南台灣最難預訂的封號,位於屏東禮納里部落。他說:「小時候我常常聞兩種味道,一種是下雨後稻田散發的味道,另一種是柴燒的味道。」,AKAME即是魯凱語「」之意,當在構思餐廳時,「我希望客人一進來就看到柴跟火,聯想到原始。」,他希望這裡能夠成為原住民文化的傳遞平台,不只魯凱族,而是每個地方的原住民。故鄉既是初衷,也是原點。
 
這是已經做出成績的例子,然而又有多少人的付出是尚未被發現的呢?正如同著名的思辨問題:「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又或者有時候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偉大崇高的理想,只是想要,遠離喧鬧繁華,追求相對簡單純樸的生活罷了。
 
這次想要介紹的書籍,分別是:《地味手帖》、《大雄誌3:擱淺高雄》、《本地The Place 05:花蓮》。在《地味手帖》系列當中,探討著移居、創生、職業、街區文化等種種不同生活價值觀,採訪的對象分布在台灣各地,從餐廳、咖啡廳老闆,至農人、漁夫,他們都是你我身邊看似平凡、但用力求生存的小人物。
 
 
而後者這兩本則完全是充滿著個人私心了。《大雄誌》寫的正是高雄這個城市,該系列年年都在三餘書店的銷售排行榜,團隊成員其實並不是一間正式公司,而是大家有著各自的工作,利用業餘的時間編製刊物,主編甚至不到三十歲。以第二期來說,主題從最受歡迎的排骨便當評分排名、在地樂團、再到有點敏感的政治議題:北漂、發大財,可說五花八門,跨越幅度極大。最新第三期的版面配置,視覺上則更舒服乾淨,並且有許多充滿溫度感的手繪插圖。若要說高雄有什麼必買伴手禮的話,我想《大雄誌》絕對是在地代表!
 
 
壓軸的《本地The Place 05:花蓮》,讓我回憶起曾經在東部居住的日子,會選擇留在那裡的人,似乎都具備某種相似的特質,甚至在離開以後,也還會有看不見的引力般牽引著。前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邀請過幾位講者,分別是鯨豚攝影師金磊以及歌手黃瑋傑。花蓮到高雄的來回車程,不僅遙遠也疲憊,他們卻不以為意,至今都非常感動與感謝!
 
在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書裡是這麼寫的:「如果你住在花蓮的話,也可以同時說你住在海邊。我從未聽過任何一個人提起花蓮不提及海,也未曾聽過任何一個人到過花蓮卻沒有到過海邊。不,這說法太危險太武斷... ...不過,就讓它危險武斷吧。」
 
前往花蓮的路上,彷彿就是前往海的路上,也是往太平洋的方向。很久很久以後,我依舊記得,當年的創作課,在教授的研究室裡,他問我高雄和花蓮的聯想是什麼,我的眼睛望向右上角的那扇窗卻沒有聚焦,我說:「是天空。」
 
無論在哪裡,我們心底或許都深藏著某個柔軟的處所,又或者我們一直在尋找著那樣的地方。
 

本期主題「創生」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共學,創造未知(請點我)

《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的九個創生觀點》

《創造展覽:如何團隊合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這裡就有玫瑰,在這邊耕耘吧(請點我)

《鄉下創業學:27個日本+台灣地方商業案例觀察》

《與地共生、給雞唱歌》

《泥地漬虹:女同志X務農X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