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一張老照片看高雄大型運動場的故事

[時光]一張老照片看高雄大型運動場的故事
文字:陳坤毅
照片:凌宗魁提供
 

這是一張攝於1968年的彩色老照片,畫面中是第23屆臺灣全省運動會的自由車比賽,於鹽埕區舊市政府前的體育場舉行,在沒有看台區設施的情況下,民眾只能沿著場邊圍觀,背景可以清楚看到舊市政府(原高雄市役所廳舍)的建築物,氣派的中央塔樓十分顯眼。
 
今年8月底的世界大學運動會中,眾多選手為台灣爭取不少光榮,雖然台北市政府在籌備期間曾為比賽場館傷透腦筋,最後仍如期順利地完成準備。運動場這樣一個重要的活動場域,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久居高雄的你,是否曾經認識過昔日地方上大型運動場發展的小故事呢?
 
高雄最早的運動場和「國球」關係密切,1915年有所謂「打狗グラウンド」的運動場成立,係利用打狗公館(今鼓山分局址)前不遠處的廣場進行體育活動,由於日本人引入棒球的運動風氣逐漸盛行,故當時許多比賽皆在該地舉辦,留下不少珍貴的賽事紀錄。1920年代開始,政府當局欲打造西子灣成為觀光名勝,逐步投入相關活動場域的建設,在1927年新設了大型運動場「西子灣グラウンド」,之後加以壽山洞隧道開鑿後的交通便利性,各式野球爭霸賽或聯合運動會的舉行,讓此處成為高雄新興的活動熱點。
 
儘管西子灣運動場擁有絕佳山水景緻,但對於棒球比賽唯一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海岸邊夕照光線影響,且場地大小較適合軟式棒球,故1933年另在前金交通便捷的市郊地帶(今球庭路一帶),新建高雄首座專門棒球場,並命名為「東球場」。可惜不久後因為都市計畫的擴張緣故,球場位置牴觸新設路網與街廓,當局又開始尋覓適合的地點遷移,原先有考慮將大港埔公十用地(今中央公園址)建置成綜合運動場公園的計畫,最終可能礙於戰時經費緊縮的問題,擇址於規模較小的榮町市役所廳舍前中央廣場(肥料會社舊址),1939年競泳池先落成,隔年新球場完工開場,但5000坪的面積僅能勉強舉行軟式棒球比賽。
 
時至戰後,高雄市承辦第5屆省運,1949年原有中央廣場與競泳池的敷地被重新規劃成市立體育場,作為運動大會的主場,另外在中央公園處興建新的市立游泳池。據聞當時由高雄酒家女侍應生組成的划船隊,要求參加開幕典禮繞場居然遭拒,是該屆省運的賽外軼事。往後,市府前體育場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不少運動賽事與大型活動在這場域上舉辦,陪伴過許多老高雄人的年輕歲月,最終在1978年改建成地下街與仁愛公園。
 
睽違十年,高雄市又承辦第16屆省運,除了利用1960年完工的室內體育館及1954年開場的市立棒球場(今立德棒球場)等場地外,市府更斥資千萬打造綜合體育場(中山體育場),是台灣首座擁有看台的運動場,1961年竣工後作為省運的主場館,「省運都市」的氛圍營造勝過歷屆主辦地區,中央公園更宛如高雄的運動核心。由於場地十分完善,七年後第23屆省運再次於高雄市舉辦,但2002年配合捷運工程的新規劃而功成身退,重新建置森林公園。
 
爾後,高雄因應大型賽事而興建的體育場館,還有1986年迎接區運會的中正體育場、技擊館等,以及2009 年迎接世界運動會的世運主場館(國家體育場)、高雄巨蛋,顯示高雄以建設運動場館作為帶動城市再發展的策略。由今昔場館興建的位置與順序,隱約透露出高雄市區成長之走向,更能稍稍窺探不同主政者對於城市運動場的想像,十分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陳坤毅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從小就開始關注家鄉的一景一物,持續努力記錄這塊土地上面臨消逝的記憶,並捍衛著在地的歷史文化。著有《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藝之鑿鑿—木雕國寶葉經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