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印尼加里曼丹島,華人與故鄉

[專題]印尼加里曼丹島,華人與故鄉
文字:胡頎
攝影:如圖說附註

(荷屬東印度地圖Ugemeene Kaart van Nederlandsch Oostindie。引用自http://www.davidrumsey.com/)
 
 
「要說的話,也許沒有『一個』印尼。」
 
這已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
 
印尼有一萬七千五百零四座島,東西寬約五千兩百公里,南北長近兩千公里,住著超過三百六十個不同的種族,至今仍有七百一十九種方言在境內迴響。這龐大複雜國度的前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荷屬東印度。1619年,聯合東印度公司正式佔領雅加達,將之命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巴達維(Batavi),既是荷蘭人生活在萊茵河三角洲的日耳曼祖先,也是「好島嶼」的意思。直到1798年破產前,東印度公司陸續在摩鹿加、蘇拉威西和蘇門答臘等島嶼設下哨站,天南地北,框出今日印尼的界線。
 
不過,這片看似離析的島嶼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印度商人和學者在七世紀將印度教和佛教傳入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十三世紀滿者伯夷併吞了巽他群島,進一步將勢力範圍擴展到泰國南部、婆羅洲、菲律賓和東帝汶。同時,來自南亞和中東的穆斯林透過商業悄悄鬆動了帝國的宗教版圖。
 
若即若離的島嶼、林立的封建小國、與各地風俗融合的外來宗教、頻繁往來諸島的商人和船隻──這些將印尼連起來的,也使「印尼」成了曖昧難明的集合。
 
國家如是,島嶼亦然。
 
蘇英的故鄉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島嶼,也是唯一同時並存三國領土的島嶼。除了馬來西亞和汶萊,佔有島嶼四分之三面積的印尼將它命名為加里曼丹。加里曼丹島上有被統稱為達雅克族的原住民部落,有早期從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遷來的馬來族,有大航海時代來的華人,有近代因政府移民計畫和礦產資源而來的爪哇人、馬杜拉人、……有人說,每五位加里曼丹居民,就有一位不是本地人。但什麼是「本地人」呢?
 
(蘇英來台灣前最後一個印尼新年,心情緊張又期待。蘇英提供)
 
 
蘇英記憶裡的加里曼丹,是一座文化地景豐富又帶著濃厚人情味的島嶼。除了以回教信仰為主的馬來人,經過荷蘭殖民的原住民和華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只是各自在其中融入祖先的習俗。比如她的母親就是天主教徒,每周都會帶女孩們去教堂做禮拜,小蘇英在那有著尖塔和彩色壁畫的大屋子裡聽了無數耶穌、使徒和聖人的故事。
 
雖然如此,但華人過年時家裡也一點都不馬虎。蘇英記得過年前一個禮拜開始就要忙著做各式各樣的餅乾和蛋糕,到了年三十晚上,大掃除完,布置就緒,五彩繽紛的糕點山一樣堆滿客廳的桌子。除了點心,過年最重要的便是團圓時吃的炒麵。將長長的麵川燙後炒得金黃香酥,加入海鮮、蝦子、豬肉、韭菜、豆芽,聞起來就是過年時豐盛的味道。
 
(印尼炒麵。林宗億攝)
 
 
「老師啊、同學啊都會來拜年,然後耶誕節或什麼就換我們去拜年,拿糖果。大家真的都相處得很好……」蘇英看著前方的桌子,好像那些糖果餅乾和色澤誘人的千層糕還滿滿堆在上頭一樣:「我其實不知道為什麼,但後來很多東西就變了。」舞龍舞獅和鞭炮一年比一年沉寂,糕點和賓客一年比一年少,在沒有冬天的加里曼丹,最後只剩炒麵勉強維繫著年味。
 
不一樣大多是以「不發生」的形式出現。蘇英印象中唯一新出現的是鄰居小孩吵架時的辱罵:「你是中國人,回到中國去。」她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去中國。但母親聽了也只是淡淡地說:「早就叫妳不要和他們玩了,我們是不同的人。」
 
蘇英的祖先不見得比島上其他居民來得晚。有關印尼最早的文字紀錄都是由中文寫成,而從十四世紀末開始,中國沿海的華人就因著海禁、倭亂、戰火和饑饉一波一波航向南洋。事實上,這萬島之國上第一個共和國就是來自廣東的客家人羅芳伯在加里曼丹建立的蘭芳共和國(1777-1884)。然而文字也好、制度也罷,或許正因為太分明了,數百年過去,華人在這曖昧的國度始終顯得格格不入。
 
「我記得我高中要大考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很糟了。」那是1997、98年,蘇英永遠記得有一天公車在去學校的半途停了下來,司機下車,過一會兒又跑上車,拿出椅背後的砍刀。她探頭望向窗外,才發現路上人人都拿著刀。登時嚇得不敢出聲,深怕一開口就被發現是華人。不知過了多久,車子重新啟動,搖搖晃晃將蘇英載到學校。「下車的時候妳真的是不知道要怎麼走路,只能低低頭趕快走,然後也沒有去教室,就一路走回家了。」
 
那之後她才明白「不同的人」意味著什麼。這樣的體悟最終讓她跳上媒人的快艇,嫁到了台灣。
 
(蘇英帶孩子回印尼看爸爸,因為爸爸臨終前是懷孕3個月最危險時,無法回家。蘇英提供)
 
 
「其實之前很多學姐都嫁到台灣,可我很擔心語言不通……」也許對格格不入的恐懼太強了,蘇英連台灣在哪裡都沒有試著找過。也因如此,最後讓她定下心的,是見面時丈夫那一口親切的客家話。「我那時候就想:『欸!他說的話我聽得懂。』」
 
在美濃的客家庄一晃眼就是十幾年,這兒有一百多位和她一樣從印尼過來的姊妹。她們在過年時為家人準備炒麵,平日也會做客家小炒。唯一不同的只有這兒的冬天比較冷。然而蘇英卻漸漸體會到先祖流離尋岸的滋味。
 
「他們在印尼待了這麼久,人家也不覺得他們是印尼人,都說他們是華人。我想我們是華人,到華人的國家來,結果在這裡我們是印尼人。」
 
什麼是華人呢?
 

穿梭在若即若離的島嶼間,隨著潮水的漲退風向的順逆出入每一個港口,兜售逝去的文明,銘刻統治者的歷史──故鄉的烙印使海外華人無論在天涯海角都是華人,卻也因此成了永遠的異鄉人。


(蘇英夫婦包鱉蛋出貨。蘇英提供)

 

 

作者簡介: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