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綺儀(三餘文化)
疫情期間,物理空間的轉換連帶了心理空間,獨處時間極速上升,於是居家自主練習的主題就是:跟自己、重要他人的對話。
你也習慣在睡前檢討一天(乃至於一生)(?)而有時候擔心自己不正常嗎?明知正不正常是浮動的框架,依然像身體裡的碎片有些異物感?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瑣碎而深刻的日常。身兼精神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的曼弗烈・呂茲,透過著作《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回應這些幽微的疑問。從「過度正常」和「正常無比的瘋狂」切入,直搗「正常/瘋狂」的二元劃分與對立,臨床經驗包含腦袋打結、控制不住大腦、成癮、躁症與鬱症......。作者想表達的是,精神治療並不是讓每個人變成「正常人」的狀態,而是將精神狀態的選擇權還給病患。
如果不仰賴大腦,可以依循什麼去生活呢?人類圖的「內在權威」提供了薦骨、直覺、情緒等類型說法。身為大腦密集勞動的現代人,現代課題現代解決,讓我們練習把大腦放掉,用身體記憶與感知自己,擴及到身旁的人。
廖瞇從繭居族家人出發的坦率家庭書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關於感官極其敏銳的弟弟,滌。滌是一種諧音,也代表他對生活的要求:秩序、乾淨、簡潔、安靜。以聰明敏感的滌為核心發展出的家庭關係,有媽媽的自責、爸爸的困惑、姐姐的觸碰,牽絆與干擾並存著。身為離鄉的姊姊,或許距離護出互動的安全感,廖瞇是滌最願意溝通的對象,「有時候我會想,滌是不正常的。可是正常意味著正確?不正常就是不正確?我這樣講,有人會覺得我詭辯,不,我沒有要詭辯。我是說真的,越跟滌講話,就越覺得沒什麼正確不正確。」
寫出來可以抵達什麼嗎?故事的主人又有誰呢?這樣的靈魂叩問與倫理質疑,廖瞇在書寫過程不斷反芻,這個處境也如同每個人在轉述、寫下自己故事的過程,而離開世界之前一切都是過程(背景音樂「蛋堡-過程」點我下)。
直到草稿完成,瞇拿到滌的房間,滌拿下耳機開啟一段對話,「『我害怕你讀了之後,會不喜歡我。』我說,我就是會害怕。我問滌,你會害怕我不喜歡你嗎?滌說不會。我說我也知道你不會,你不怕別人不喜歡你,而我會怕,『我想要寫的,就是我們之間的差異。』」
每個人的處境必然有差別,站在人與人之間的處境差異上,我們建立關係。
深刻的關係會觸發很多自己所不知的面向,感受到未知的自己,帶來失控的恐慌,一行禪師的《怎麼愛》樸實點出那些我們隱約知道,仍須被不斷提醒、被鼓勵實踐的想法。例如逃避(作者使用的措辭是「分心」),「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暸解對方,而是為了移轉對自身痛苦的注意力。我們學會愛自己、暸解自己,對自己產生真正的慈悲,這時對別人就會有真正的愛和暸解」;例如關係,「關愛自己,就有辦法支持你愛的人,重新建立關係中的喜悅」;例如愛是有機的,「愛是活生生的、會呼吸的,不用勉強它往特定的方向生長。」
直視差異,慢慢地坦然面對,然後,接受差異,不帶預判的。
或許在語言與感官載體的各種必然落差之上,人類仍是可能抵達彼此的。
本期主題「疫情期間,我的居家自主練習」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裴社長廚房手記:名菜復刻及大廚祕方,還有父子記憶中的家常滋味》
《X尋寶探險隊》
《傀儡花》
《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
《明明啊明明》
《收納盒的N+1種整理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