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跨文化哲學在台灣 讀《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每月最後一個週三晚上七點,中山哲研在三餘為讀者們帶來哲學系列講座。本月講者——劉滄龍,主題「跨文化哲學在台灣 讀《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開放報名中!

1096
詳細閱讀 【講座】跨文化哲學在台灣  讀《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新書分享會】尋繹蕪地間的芳草,李畇墨《蕪地芳草》交流會

詩集《蕪地芳草》收錄李畇墨詩作八十首,主要為2020至2021間新作,及少許舊作。經營網路文學社群的經驗,讓作者在創作上更注意文學的傳播與接受,試圖深入淺出,呈現的內容和感覺豐富且多元。

開放報名中!

575
詳細閱讀 【新書分享會】尋繹蕪地間的芳草,李畇墨《蕪地芳草》交流會

【走讀】9/18 探訪老行家,北高雄壓箱寶輕鬆旅

獨家海港味,走讀高雄濱海線。國內設計界兩大盛事「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今年下半年將移師高雄熱鬧舉辦,高雄市政府特別發起「台灣設計設計台灣」系列活動,號召全台各世代設計師推出近30檔展覽、逾百場深度探索小旅行,從8月開始除主推六處歷史場景重新導入設計開放參觀,高雄的歷史景點也將以導覽小旅行的方式,推出不同經典路線,預計舉行100場以上,讓民眾藉由此次難得盛會追憶歷史、探訪高雄。

461
詳細閱讀 【走讀】9/18 探訪老行家,北高雄壓箱寶輕鬆旅

【走讀】加碼場!10/15走入19世紀的台灣:在荖濃溪谷和約翰湯姆生相遇

獨家海港味,走讀高雄濱海線。國內設計界兩大盛事「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今年下半年將移師高雄熱鬧舉辦,高雄市政府特別發起「台灣設計設計台灣」系列活動,號召全台各世代設計師推出近30檔展覽、逾百場深度探索小旅行,從8月開始除主推六處歷史場景重新導入設計開放參觀,高雄的歷史景點也將以導覽小旅行的方式,推出不同經典路線,預計舉行100場以上,讓民眾藉由此次難得盛會追憶歷史、探訪高雄。

586
詳細閱讀 【走讀】加碼場!10/15走入19世紀的台灣:在荖濃溪谷和約翰湯姆生相遇

【表演】黃珮舒 x 張仲麟 3.14159巡迴

3.14159巡迴以圓周率命名,由圓的中心環繞一圈重新劃出彼此的接鏈,與黃珮舒音樂相遇的每個地方,傾聽暖心的聲線盪起內在細碎的漣漪,用當代優美的客家創作慢慢將彼此維繫起來。

開放報名中!

769
詳細閱讀 【表演】黃珮舒 x 張仲麟 3.14159巡迴

【講座】社會危機下的香港新聞專業,為什麼我們還在堅持報導和出版?

當社會運動如火如荼時,他們用生命在現場紀錄。當社會運動結束後,他們仍然在努力用自己方式紀錄。2022年的831,無論你曾經是運動中的和理非或前線抗爭者或海外的支援者,今天我們再來談紀錄真相。

開放報名中!

951
詳細閱讀 【講座】社會危機下的香港新聞專業,為什麼我們還在堅持報導和出版?

【新書分享會】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高雄場

是什麼樣的情懷,可以凝視蘭嶼四十二年?潘小俠用光陰捕捉蘭嶼真實動人的面貌。以鏡頭為畫筆,描繪島民與海洋文化交織於土地、人民、生活、祭儀,斧刻達悟族現代化過程中流動的人文圖像。

530
詳細閱讀 【新書分享會】 《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高雄場

【新書分享會】《武漢》海峽兩岸防疫對照與一本書的命運

武漢肺炎疫情肆磨全球,至今兩年多了,世界各國也不得不採取共存政策,但人們也似乎早已淡忘了道場世紀瘟疫的起源地—中國武漢,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疫情沒能在第一時間被適時控制下來?後來各國或許忙於自家防疫,以致無暇關注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各種荒現象。

開放報名中!

831
詳細閱讀 【新書分享會】《武漢》海峽兩岸防疫對照與一本書的命運

【講座】包山包海的書店經驗、返鄉青年的美麗與憂愁

高市圖館員與9間高雄在地獨立書店合作,以「來去踅(迺)高雄」、「欸!我想欲看這本」為兩大主軸。圖書館與書店在既往的認知中充滿衝突,但其實都是書蟲的閱讀天堂,都是提起時一句「我家旁邊的書店」就很有感的地方。

開放報名中!

853
詳細閱讀 【講座】包山包海的書店經驗、返鄉青年的美麗與憂愁

【講座】鄭秉泓談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不動的行動派詩人

吳晟成長於彰化農村家庭,他的詩扎根鄉土,同時錘鍊詩句與耕耘土地,數十年從未間斷。1972年,吳晟在《幼獅文藝》雜誌發表了12首《吾鄉印象》詩作,對土地的不捨吶喊與對農村的真摯情感,讓臺灣鄉土文學從此有了明確面貌。他以保護環境為職志,自詡為入世的社會型作家,用實際的社會參與,重新定義詩人的界線。

開放報名中!

1022
詳細閱讀 【講座】鄭秉泓談吳晟紀錄片《他還年輕》:不動的行動派詩人

【講座】《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新書分享會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開放報名中!

1090
詳細閱讀 【講座】《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新書分享會

【紀錄片放映】南藝紀錄片巡迴《十二年來的生存法則》放映

「南藝紀錄片巡迴放映」旨在積極推廣紀錄片,增加民眾觀看南藝紀錄片的管道。我們巡迴放映的影片主題聚焦於現今之重要/必要社會議題,議題探討以電影影音構築嚴肅論述呈現於大眾眼前,跨越學院籓籬,建構民間社會開放對話空間,讓共同生活在島嶼上的人們,看到台灣不同面向,聽到多元的聲音,藉以提供積極理解社會現象與影音詮釋議題的多面向可能。

開放報名中!

911
詳細閱讀 【紀錄片放映】南藝紀錄片巡迴《十二年來的生存法則》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