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冊店] 城市書店與藍秀珠(一)——水果與書報,屏東俠女的銷售進擊路

[行冊店] 城市書店與藍秀珠(一)——水果與書報,屏東俠女的銷售進擊路
文字:鄭晴芬
 
(現在的「城市書店」。謝一麟攝)
 
臺灣藤枝野生紅茶、高雄紫晶桑葚汁、檸檬醋等在地農產陳列在入門右手邊顯眼的小桌檯上,這是位在中鋼會館三樓的城市書店,有書也有挑選過的臺灣農特產品。
 
城市書店的負責人藍秀珠在進入書報業之前,在屏東北區市場擺攤賣水果。從水果商搖身成為高屏地區書報業批貨的盤商,到河堤社區開了第一代的「城市書店」(2006年)。2010年書店結束營業。2015年「城市書店」在中鋼會館再度復甦,藍姐的經歷,是高屏書報業界的傳奇故事。
 
(現在的「城市書店」。謝一麟攝)
 
當水果商時,藍姐的經營方式就跟別的攤商不同。她不透過盤商進貨,而是開著小貨車上山下海尋找質優的果園,到他們的水果田親自採收,再拿到市場去賣。因為選果眼光獨到,販售供不應求,後來連母親都加入幫忙。
 
那怎麼會從水果零售跳到書報與圖書批發業?藍姐笑說:「人生都在幫人『補破洞』。」她的經歷,幾乎也是台灣出版圖書業的歷史演變縮影。踏入書報業,是因為藍姐的先生。
 
(藍姐在現在的「城市書店」工作樣貌。謝一麟攝)
 
1980年左右,圖書出版與書報發刊,還是黨國機制在控制,從業者多半是有深厚的黨政軍關係,或是政府酬庸軍中退休人士。算是特許行業,政府給他們發行雜誌的牌和賣教科書的資格,就可以在地區經營。報刊雜誌都要經過他們發行給零售的書店。
 
當時臺灣民主意識正在萌發,雜誌拿不到新聞局審查後的出版字號,就會變成地下刊物。地下刊物沒辦法循上述正常管道發行。出刊者就去找代理國小參考書的書店,看誰有意願幫忙發。
 
當時屏東「百科書局」有出版和發行參考書,也有印一些字典,發行網絡比較完整,就有人找他們代理。當時書店門市生意很好做,反而是書報業,工作過程繁雜,要到處發書、四處收帳,週刊又有期限限制,還要定時北上開會,勞心又勞力。書局二代無意繼續經營書報發行業務,於是把門市與書報發行業務切開,後者就交給當時負責業務的鍾先生(就是藍姐的先生)。
 
表面看來是從業務變成老闆,看似風光,但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業種。藍姐也只好撩落去,協助書報發行的業務。中間雖然面對原本書報社勢力的排擠,還有些出版社姿態很高,種種困境。但藍姐很快就掌握生存訣竅,要掌握獨家代理的商品,就不用主動去開發客戶,客戶會自動來找你。
 
(藍姐在現在的「城市書店」工作樣貌。謝一麟攝)
 
適逢瓊瑤的小說火紅,屏東幾間書店到高雄批不到貨,受到愛理不理的對待。屏東業者便推舉她先生,出頭接洽貨源,他們全力支持。一個個難關慢慢去突破,做出成績,成為屏東地區最大書報發行商。
 
那從屏東到高雄生根的機緣是什麼?藍姐回憶,1990年代,北部的雜誌書報發書,一路從北到南,跑到高雄的書報社下貨後就北返。他們覺得屏東市場太小,不想跑到屏東。我們要去高雄的書報社取貨,常常又遇到取不到貨的情況。後來有些高雄的書報社取得總經銷權,也不看重屏東的市場,發書隨便,當時像潮州、東港、林邊、枋寮等鄉鎮一些生意不錯的書店都拿不到貨,尤其是暢銷書,氣得跳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藍姐只好將業務的經營點拉到高雄,確保貨源順暢,屏東這些書店門市才有新的書報可拿。
 
經營書報業多年,又是什麼原因會想要開書店?藍姐說以前發書時,開卷田書店是往來的對象,後來他們結束營業,覺得河堤社區那個地點不錯,所以就跳下來開「城市書店」。超過百坪的營業空間,花了很多錢整修裝潢,只希望提供讀者一個優良的閱讀空間。
 
近日余光中過世,藍姐在臉書貼出當年余光中在「城市書店」中的照片。住在河堤社區的余光中,幾乎天天都會去逛書店。除了他,「城市書店」應該也是許多河堤社區居民,甚至大高雄市民的一段美好書店回憶。
 
(取自「藍秀珠」臉書照片)
 
 
(現在的「城市書店」。謝一麟攝)
 
(現在的「城市書店」。謝一麟攝)
 

◎[行冊店]城市書店與藍秀珠(二)——等待知音的練功房
 

作者簡介:鄭晴芬
歷女一枚,喜歡看看寫寫記下古早味,目前豢養一座書山群島,希望有一天能越過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