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行]芒果樹下的偏鄉發展—六龜

[食行]芒果樹下的偏鄉發展—六龜
文字:江舟航
攝影:江舟航
 
(台27線的土芒果樹)
 

金煌芒果出自六龜
 
六龜,因擁有優美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和豐饒物產,是許多人在假日選擇休憩去處的首選,早年的六龜因採樟、伐木事業蓬勃發展,又位於南橫公路入口處,吸引了大批的工人及遊客居住和觀光,鼎盛時期的六龜街道,曾有多間旅社、戲院、餐館營業,好不熱鬧。
 
然而自1991年政府頒布禁伐令後,大量原先從事林業的人口外移,也造成相關店家相繼歇業,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更讓在地的觀光產業雪上加霜,地方就業機會大幅減少,慶幸幾年後出現「檨仔腳」這個地方。「檨仔腳」意思是「芒果樹下」,是當地人過去喜歡乘涼、閒聊的地方,也是居民的共同記憶,更像是每個六龜小孩的盼望,長大後或許就能墊個腳尖採摘結實累累的土芒果,而不需再爬上大人的肩膀,人是長大了,但芒果樹還會在嗎?
 
說到芒果不得不提,著名的「金煌芒果」便是由六龜人黃金煌先生所研發,其母樹歷經風災卻仍挺立於荖濃溪畔,即便主人已辭世多年,「金煌樹」或許不如「金城武樹」有名,但廣大的樹蔭庇護著多少後進、款待了多少饕客呢。

寶來「檨仔腳」社區的韌性與活力
 
(由寶來社區居民自製風格質樸的陶器。三餘書店二樓有販售。)
 
並不諱言,身為六龜人,初次遇見「檨仔腳」卻是在三餘書店,產品架上每個長得不太一樣的特色陶器隨意擺放著,色彩斑斕的紋理摸得到手作溫度,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再次遇見仍在書店,一場名為「八八風災後重建與青世代返鄉之路」講座,是與主理人李婉玲的對談。其實身為六龜子弟,每回撰稿或講座好像總離不開談風災,內心難免煎熬,怕有種在消費風災,或是沈浸在風災泥淖中的矛盾感受,有時甚至會發點牢騷,六龜難道沒有其他值得被看見的亮點嗎。
 
婉玲姐說,風災過後的這幾年,觀光客不敢進來,店家休業的休業,農友停耕的停耕,整個溫泉區毫無生氣,老人家每天就坐在門口等,彷彿在等待土地自行修復,等待心中裂痕慢慢癒合。她便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式讓地方動起來,讓這群看天吃飯的居民有事可做。在相關單位的輔導下,她召集了一群年過半百的銀髮族,並培力他們成為講師,她稱呼為「農業博士」和「銷售天后」。「種了一輩子的水果,做了一輩子的生意,你說博士、大師會比他們懂更多嗎?」婉玲姐笑著說。
 
同時也開設課程,期待這群資深講師,能帶領遊客運用六龜的自然素材手作,如:植物染、風味麵包、種子陶珠手環等作品,也引導當地小朋友,形塑故鄉的風土記憶。盤整著六龜的自然資源和原生種植物,編輯了幾本比教科書有用的鄉土教材,期待與居民一起「用失去的找回原有的」。在幾年的累積下,這些銀髮居民儼然成為一位位的陶藝家,在自搭的「寶來窯」中,燒出一件件承載著希望的陶器,她想像著:「若有一天,能讓她們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運到市區各地販售,而且相當受到歡迎,那一切就值得了!」。
 
(寶來居民製作手串陶珠手環)
 
(手作麵包與檨仔腳空間)
 
 
胡椒王在六龜
 
從「檨仔腳」往茂林方向走,會經過荖濃、新開與新發部落,其中隱匿著全台唯一的「無毒胡椒園」。有「香料之王」的胡椒,除了是居家櫥櫃必備的調味料外,在中世紀的歐洲,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當時胡椒主要產地為印度,商人為了取得經濟價值高的胡椒,不惜遠渡重洋,也間接開啟了海上貿易的歐亞航線。
 
園主陳振山先生說,胡椒從撒種到結果需要十年的時間,一般農友覺得太花時間,選擇栽種其他農作物,但他堅持多年並獨創出「插枝育苗法」,讓胡椒可在一年內收成,也吸引了許多農業學校、學者前來取經。胡椒需要生長在濕熱、土壤肥沃的環境中,六龜的風土條件恰好合適,只是半溫帶的氣候,果實會比南洋地區需要多幾個月時間熟成。
 
我們印象中,西餐使用黑胡椒、中餐使用白胡椒,誤以為是由兩種不同胡椒品種,而產生相對應的風味,現場觀摩後才發現,只因浸水、曝曬程序不同,導致胡椒顏色、氣味相異,其實皆屬印尼種。「獅山胡椒園」除了販售胡椒粒和胡椒粉外,也有胡椒幼苗供民眾購買回家栽種,我問他需不需要噴藥,陳先生笑著說:「菜蟲怕死了胡椒味道,哪需要噴農藥,你放在家裡還會幫你趕蚊子呢!」。
 
現在獅山胡椒主要供應到外地的肉品加工廠,他感嘆的說,其實胡椒有超高經濟價值,每年好幾十億以上的商機,目前市面上的胡椒,百分之九十九都仰賴進口,因為製成胡椒的成本高昂,所以大多工廠會在劣質胡椒中添加香料、辣椒粉充數。只是這40多年來,政府不願投資推廣,選擇大量進口,沒有商機和方法,農民怎麼可能栽種呢。
 
(胡椒粒與果實)
 
 
消失的返鄉路——被毒死的土芒果樹群
 
日前,我帶完第一堂在「龍興國小」的食育課程後,回程途中得知,離上課地點不遠處,由三百多棵土芒果樹自然形成的「綠色隧道」出現危機。新聞指出,中興社區附近的芒果樹群集體被灌注有毒液體,政府正在調查與化驗真正原因。
 
我小時候皮膚不好,記得家中長輩常提醒,芒果很毒不宜多吃,長大後才發現,或許真正毒的並不是芒果。每到冬天,這條路上會飛舞著南遷取暖的紫斑蝶,紫斑蝶棲息的環境需有潔淨的水與土壤,倘若真如相關單位預期,大批遊客乘著遊覽車隊進來,遭受多重污染的大地,還會有紫斑蝶嗎?我看著沿路上「當心蝴蝶」的告示,格外覺得諷刺。
 
時常想像,所謂偏鄉發展是否真該掌控在那些,不時搭機出國考察、看慣大場面的外人手上,他們可曾親手採過「在欉黃」做成芒果青,或騎著單車感受芒果樹下的沁涼呢?而這條返鄉之路,我已跨出第一步。
 
(「當心蝴蝶」還是「蝴蝶當心」)
 

※寶來人文協會-原寶來重建協會
作者簡介:江舟航
高雄市人,遊走於產地、廚房、市集、書店及百貨公司的跨領域廚師。目前積極在南部各地田野採集資料中。
著有《土文青,洋菓子:書店頂樓的甜點師》。現為「日食生活today’ sweet」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