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選書]《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三餘選書]《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街頭生存指南》這本書不全然是關注「無家者」的議題。成書的關鍵字是:街頭。「街上的人,有些有家,街頭是工作掙錢的場合……街上的人,有些有家,卻沒有工作。……街上的人,有些是無家的。……人們出於各種壓力必須在街頭與生存搏鬥,社運、工作、休憩、露宿過夜。這個看來自由開放的場域,正容納了一群不甚自由的身影。」
 
近日「MATA TAIWAN」網路媒體上一篇標題為〈凱達格蘭大道上不缺物資,缺檳榔〉,講述這幾天凱道上為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而陳情的議題,標題來自巴奈向大家說,我們有朋友送吃的來,不缺物資,缺檳榔。
 
有點好笑,有點表達文化差異,也有點心酸。《街頭生存指南》的行動書寫動機與表達方式,和上面標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〇一四年與現在的夥伴參加了反服貿運動,這是我們初次坐在地面,以極低的視角,觀察到街上的生存者們……後來在各種契機下,幾個夥伴組成團隊,透過共食、舉辦工作坊等等群眾計畫,認識街上人們,以面對面的方式釐清所謂標籤。」
 
這本書的作者,不是一個人,是一個計畫團隊:「人生百味」,希望藉由簡單有趣的方式,讓大眾認識弱勢狀態的處境,達到人與人的交流。也試圖勾勒所謂的社會進步,時代進步,背後被忽視的代價。
 
乍看你會以為這是一本惡搞書,其實是用柔軟的心眼與玩笑的字詞,記錄關於街頭上人們的生活斷片,也是這時代許多人共同面對的困境。
 
街頭生存之眼,看到社會許多關於食物、用水資源的浪費,凸顯許多公共空間的公共性與私有化問題。團隊用各種實驗性、趣味性的活動,嘗試讓帶著不同階層標籤、生活經驗天差地別的人們,相互認識交流,並希望大眾關注經濟弱勢與剩食議題。
 
人生百味:「唯有隨時反思體制,並不斷探尋突破那道劃分出你我邊界的方法,我們才有機會,也來得及,讓公共空間、資源還諸於眾人,讓每一個人得以平等、多樣地共生共存。……這面名為社會安全地往,將在每個人與人之間更緊密連結、銜接後,更紮實地接下每個往下墜落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