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在高雄與未來書店相遇:三餘書店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OPENBOOK閱讀誌|在高雄與未來書店相遇:三餘書店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從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開始,高雄三餘書店即不斷透過各種方式,與讀者一起想像「未來書店」可能的樣貌。8月24日即將推出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乃藉由一本書聯結不同的在地資源,想像未來書店的樣貌。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三餘店長鍾尚樺分享經驗,與大家聊聊三餘如何透過自身的力量,策動一場結合文學與科學,虛構與真實的城市展覽。

三餘書店經營了快5年,曾做過很多嘗試,在快速消費且購書量下降的時代,為了書店能順利生存下來,我們試著捕捉未來書店的雛形。

 

■讀者為何越來越難走入書店?

我自己的觀察,未來以零售業自居的書店,必然受到更大的外部壓力,來自網路閱讀及快速物流的夾殺,前者透過手機上網的普及性及便易性,確確實實已改變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每日用在社交軟體及網路資訊的時間,開始超越過往閱讀書籍的時間,也造成另外一種思維:獲取知識不需要依靠書籍,使用更容易取得且近乎免費的網路資訊即可。現今,一般人對於文字的汲取量,已大大超過以往,卻也離書籍越來越遙遠。

消費者因為快速網購及宅配的經驗,也期待實體書店有相同的消費模式。但書籍一則出版量大、再則長銷書籍一直都得占有一席之地。不像服飾市場,雖然開發的速度快且製作量也大,卻可以透過換季來調整庫存及展示空間,不至於像書店得新舊書並陳,而壓縮了新書的總數。所以常常有客人尋書不成,轉而在網路上購買。

每年全台出版品總數約4萬種書目,即使透過篩選,挑出擺放最合適自身書店販售的書,上架的新書仍受限於庫存空間,就比例來看,其實也是寥寥無幾。即使是超大型書店或連鎖書店,僅依靠實體書店的空間來存放書籍,要做到滿足讀者的當下需求,其實也很不容易,所以訂購書籍的便利性就會是書店的重要服務內容。

但是這點偏偏也是小書店更難以望其項背的原因。由於小書店的規模不足,集結讀者的書籍訂購數偏少,無法讓出版社或經銷商輕易出貨,造成訂書時間拉長,也讓讀者在時間考量上,寧可採用網路消費。雖然失去更多與店家接觸的機會,讀者卻反而能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書。

以上,都是在三餘書店的5年經驗中,覺得讀者越來越難走到書店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還有什麼是讀者願意走進書店的動機?

 

■屬於未來書店的線上刊物:《時行sî-kiâⁿ》

觀察長期支持三餘的讀者朋友,以及其他用心展現書店特色的獨立書店夥伴們,發現獨立書店共同的特色,是有各自營造的閱讀空間體驗。讀者也是因為認同這份體驗感,而願意一再使用我們的書店空間——不管是看展覽、聽講座、喝咖啡,甚至只是前來與店員話家常,還有很多獨立書店的其他店外的服務,如帶導覽、玩市集、辦讀書會、開書車等等。

所以我們開始思考,還有哪些閱讀體驗,是我們能做得到的?

這段時間我們推出了線上刊物《時行sî-kiâⁿ》,中文的時與行,有時間與空間。台語的時行,就是潮流╱流行。潮流未必等於日期最新,新體驗也未必來自天馬行空與他方。刊物中除了高雄故事的介紹外,還特別放入「聲度」的線上收音體驗,像鄭順聰老師的講古系列,或店主謝一麟每週對於書籍延伸的詮釋,都是我們想要嘗試的新方法。除了過往購買紙本書籍外,還有其他的媒介與感官能讓我們共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接著我們開始了「三餘.頁行」的企畫。在企畫發想時,剛好遇到台北金石堂城中店的休業,高雄的明儀書店、永漢書局也於那個月陸續退場,這都讓三餘開始思考書店存在的定位。在重新整理完地下室的展覽空間時,書店同仁開始發想還有哪些適合書店來做的體驗展。

本次的策展同事提出,之前看到日本報導位於東京銀座的森岡書店,整間店只賣一本書,就在想如何在這樣昂貴的地段銷售書籍這樣的產品,更況論只賣一本?細究下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以書做為策展概念,空間變成書籍的延伸。一本書當中其實包含很多層面,它可能與歷史、人文、數學、科學、人類學、醫學、繪畫史等等相關,每一個線頭都可以再成為新的節點,接近無限地往下探尋。

 

■文學結合科學:《單車失竊記》科遊展

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書中包含了台灣的鐵馬史、二戰時的緬北之役、動物園史、蝴蝶工藝史、中華商場的變遷等等,作者將歷史與文化,透過小說中的角色以近乎迷幻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這本書剛出版之際,吳明益就這樣騎著他所收藏的一部老鐵馬從台北一路往南,在北中南東各個獨立書店演講。策展同事聽到關於「戰爭中的動物園」這段講題,看似殘酷並帶有一些距離感的題目,讓她整整站了2個小時卻完全沒有感受到腳的痠麻。小說家帶著具有「小說感」的方式,將整個歷史場景拉開,讓讀者感到既溫馨又惋惜,看著這個布景,輕易地走進那段遙遠的故事。小說家做足了功課,讓書中這台「幸福牌腳踏車」以很「全」(齊全)的樣貌踩踏進讀者的腦海之中。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享受抓著主線一次看到結尾的那種快感,而第二次、第三次,則慢慢擴散至其他副線,汲取底下的韻味。作為一間書店,是否可以將這些有趣的閱讀路線,以展覽的方式表達出來呢?

最初,我們單純想將書中喜愛的元素與情節立體化,然後在三餘的地下室展出。但後續,我們詢問曾在書店內舉辦攝影展的林燈河老師,他從專業的科學知識提出建議,給予我們關於科學方向的思考,觸發新的刺激。

如果文學結合科學會怎麼樣呢?

我們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密集討論,漸漸把整個展覽的雛型定調。隨後便蒐集素材、思考製作、了解一些基礎的科學原理,有暗箱、光柵欄、全息投影等科學知識。再與「KUBIC集盒」這個場域的策展單位蔚龍藝術合作。由於內容發想越來越廣,集盒也有意合作這樣不同類型的「書展」,我們決定將展覽移至這個更大的貨櫃場地,同時邀請許多本來就與書店有密切合作的創作者,一同參與整個解謎的過程。

 

■屬於高雄,也屬於這個展覽的故事

以書店的角度策辦一個中型的展覽,如何克服其中技術層面與經費的種種難題?

在籌畫的旅程中,就如同吳明益在創作這本小說一樣,他曾說:「一個一個故事被丟在路邊,不撿起來太可惜了。」而循著小說的腳步,我們也一個接一個地找到屬於高雄,或者屬於這個展覽的故事。

已拆遷高雄岡山的二高村,出身埔里循蝶而至茂林的捕蝶人「陳文龍」,位於桃源鄉的南鄒族,鹽埕的單車賊仔市……這是屬於高雄的庶民史,彷彿重疊於《單車失竊記》的另一部小說,隱隱浮現。

眾人收集來的素材,或許會在展覽中呈現,也或許不。正如同吳明益所知曉的故事,有些會書寫出來,有些則否。

面對來看展的人,我們所期待的則是能「觸碰」到他們。如何將這些線上的讀者,拉回到一個「實體」閱讀的場域,讓文字可以直接與讀者互動。其實這跟書店平常所做的沒有不同,只是先前我們是在網路上寫書評,在書店與讀者的對談,這次則是用展覽把我們認為好的、有趣的書推薦給大眾。

企畫團隊隨著小說所進行的踏查筆記,也會依序在《時行sî-kiâⁿ》上刊登,做為實體展覽外的線上補充,也提供給沒機會到現場參觀的朋友,一同了解展覽幕後的紀錄。

這次的展覽是三餘書店的延伸,這些內容的產出也同樣是以樸質的方式生長而出。雖然是第一次的嘗試,我們期待它可以成為系列作品。

我們將展覽定名為「三餘頁行」,翻頁姿態如同作者執筆書寫,像一輛腳踏車在夜中踩向黎明,也是你閱讀的聲音。

 

─收錄於 OPENBOOK閱讀誌《話題》在高雄與未來書店相遇:三餘書店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2018-08-07 12:47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