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時行] 城市的建築實驗

[環境時行] 城市的建築實驗
文字:蕭芷倩
 
 
台灣最美的制度是健保,而最醜的呢?或許是建築法規?因為要耐震、抗颱,還要回應都市計劃法的種種規定,台灣的建築特色從早期風情萬種到現在僵化固定不夠人性,為了各式理由的生存違彰空間,成了秩序下的失序社會。
 
高雄這五年來,在堅固的像金字塔的建築技術規則中,找尋能夠建構回應高雄市需要的種種突破,高雄厝、太陽能板設置等,樹立了一個勇於面對問題的開創法規;但還是不夠,城市有太多閒置的土地和空間,並非不願開發,而是受限遙遙無期的土地待徵收或是公共設施保留地,這些往往落在城市中心,被鐵皮隨便圈起來的空間,是城市最顯眼的「煞風景」。
 
假設用這些空間,成為城市的建築實驗基地呢?
 
建築實驗展,在國外行之有年,會特別選定幾個具挑戰性的空間,包含畸零地、高速公路旁的空間,或是零碎切割的土地,主題式的邀展,亦同時回應氣候變遷、健康環境、環境低衝擊等永續概念,讓這些難以駕馭的空間,透過政府作莊的高度,開放申請血液中有實驗和叛逆因子的民眾,一起來改變城市的空間環境。
 
德國司徒加特城市,一處位於高速公路旁的零碎土地,因為受到高速公路噪音以及基地面積受限的阻礙,地理位置也較偏的種種不利條件下,政府舉辦建築展;為了土地不要閒置,以及活用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的優勢,政府放寬種種的建築法規限制,讓建築師能夠盡發揮;以建築設計讓環境的限制成了特色,開創另一種空間環境思考,而一處小規模的建築實驗展,讓許多民眾驚豔、短時間銷售一空;不僅解決了畸零土地的問題,更讓購買的人們住得歡喜,並紛紛希望繼續舉辦。成功的讓空間最大化的加值。
 
所謂的「實驗」或是「突破」,都是為了解決眼前窒礙難行的僵化而希望進一步的突破或是改變。現今氣候帶來的產業衝擊愈來愈嚴峻,靈活的台灣業者相繼研發出環境低衝擊的建材或是建築型式,然而,卻卡在建築設計法規,無法獲得合法使用,促使產業和實際的需求有一段難以相信的差距。
 
現今,高雄市政府針對許多待徵收的閒置土地,開辦有年限的實驗建築辦法,希望能一部份地讓僵化許久的土地以及新穎的建築工法或樣式,透過政策的帶領,推拉式的改變城市的風貌,整體建築產業帶動升級。
 
未來70%的人類將會居住在城市,城市將承載大多數的人口數,為了讓城市更加的人性化和彈性的創造居住環境,須不斷地檢討建築和人、土地的關係,政府應有一個面對問題的突破精神,願意面對問題並相繼樹立一個新的規章,帶領一群人巔覆、翻轉整個社會;才能實質改變看得見的問題。
 


作者簡介:蕭芷倩
文藻外語學院德文系畢,畢業後擔任市議員吳益政助理十餘年,平日協助民眾陳情服務以及開議期間的議事整理,喜愛藝術文化及結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