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少爺到船員:國共內戰下的遷徙—陳伯伯職涯轉銜

[旗津]少爺到船員:國共內戰下的遷徙—陳伯伯職涯轉銜
撰稿:涂惠茹、李芃蓁、郭書成、楊詠晴、吳昀樵、駱思穎
 
社會結構下,人與人之間會形成一種網絡關係,不論這個人和你是熟識或不熟識都可以透過資訊的流通使人取得資源,因此人們可以靠著人際網絡獲取資源而完成行動。阿立一生中的人際網絡帶給他許多不同的契機,這些機會促成他生命中重要的轉變,甚至是幫助他完成人生大事。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國共內戰失利必須撤守台灣,這件事對於中國及台灣的社會結構產生相當重要的轉折,造成許多人口移出中國。當時,國民黨的軍隊及其軍工廠等相關軍需機構需與國民黨一同撤退,但是船隻有限,並不足夠讓一般人或是軍眷全都上船,因此當時能夠攜家帶眷來台者皆為高階軍官。而其他人想要跟著離開並不容易,除非他們本身具有技術加入軍工廠才能跟隨來台,否當時是無法隨意離開中國的。阿立由於畏懼共產黨,所以希望當時在埔口海軍工廠的表姐夫能夠帶他一起逃難,然而,阿立與表姐夫並不是直系親屬,所以透過改姓隱匿為表姐夫的弟弟,表姐夫的「郭」姓從此便成了阿立的來台門票,同時也因為他年紀較小尚未登錄國民黨名冊,改姓一事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十六歲的阿立依靠著表姐夫跟著工廠一同撤退到了旗津。
 
隨著戰爭漂流來台的阿立,來台後進入海軍第四造船廠工作。阿立在一次的工作場合中認識他的「乾爹」─陳姓海軍上士。福建人,與阿立相差四十餘歲,說起認識乾爹的契機,「一切都是緣分!」阿立笑著說。當二十歲的阿立娶妻遭受本省婆家的刁難,必須以四千元的聘金才有資格娶老婆之時,在當時連最高階級的工人月薪只有九百元台幣,身為普通幹部的他根本拿不出錢,是乾爹伸出溫暖的援手,出錢幫助他順利地娶老婆,因此,他很感謝乾爹,將乾爹視為一生貴人,於是選擇改姓跟隨乾爹姓陳,並且直到現在乾爹的照片依然放在阿立家的神明桌上。這位陳姓海軍上士一級在阿立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他最實質的助力完成結婚大事。
 
而因為結婚生子後生活負擔加重,在海四廠一個月九百多元的工資已不足養家餬口,使阿立產生轉職念頭。然而,當時身為幹部的他要離開海四廠並不容易,必須擁有合理的退伍理由,因而前往市立醫院申請假的 X 光證明,他告訴長官因為他肝不好所以必須離職,民國五十七年,阿立順利離職,而他也表示在當時這是一個普遍離開工廠的手段。後來,憑藉著朋友的介紹進入工資較高的漁船工作,漁船上的工作辛苦,每三、五日須跑一次船,每日工作約十八小時。此外,阿立表示漁業是靠天吃飯,雖不如以前工廠穩定,且下層漁工常被上級剝削,但漁船上最低階的工人一個月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遠高於在海四廠。
 
過著靠天十餘年的跑漁船生活後,隨著同事的拉攏,阿立決定轉換跑道,往薪資更優渥的商船邁進。靠著輪機長的執照,阿立得以到交通部轉換商船證照,這一次也是透過友人的介紹才順利進入某家商船公司,從小船轉大船,民國六十七年,阿立正式進入商船工作。起初他在商船的工作是補充能源(油或煤),基於之前在海四廠及漁船上的工作基礎,慢慢地升職電機司。商船的薪水比漁船高且相對穩定,當時商船幹部皆固定月領一萬二。然而跑船近二十年後,台灣經濟衰退基本工資上漲,商船公司選擇轉而僱用薪資較低的韓國人取代台灣人,以減少人力成本,阿立因而順勢退休。
 
不論是阿立為了遷台而進工廠,甚至是後來他在台灣的職涯轉銜,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人際網絡的巧妙運作。在大陸跟隨表姐夫使他得以進工廠、遷台;在海四廠相識結緣的乾爹使他得以結婚;抑或是在各種場合認識的朋友使他擁有轉職的契機,並在漁船、商船上發展順利。不論他們和阿立的連結為強連帶或弱連帶,這些關係在阿立的生命歷程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